人教版初中語文中考總復習教案
(六)始得西山宴游記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盡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婁。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1、寫攀登經過的動詞有__、___、___、___、__。2、寫所見,著力描寫了西山的哪些景致?3、畫橫線的句子是什么表達方式?并翻譯成白話文。4、給本段劃分層次,寫出起止和各層大意?一層:二層:三層:四層:參考答案:1、過,緣,斫,焚,窮,2、俯瞰群山的景像,眾山與西山高下的對比3、抒情,那樣空曠渺遠,仿佛已與天地間的浩然正氣融為一體,沒有邊際了;又仿佛在廣大無邊的天地之間與造物主同游,沒有盡頭。4、一層(……始指異之):游西山的時間、由來;二層(……窮山之高而止):登山經過;三層(……不與培?為類):寫登山所見;四層(……乎始)寫登山所感。
(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之土。吾知其必有合矣。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之有所感矣。這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事,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1、當代作家蔣子龍有一篇題這《燕趙悲歌》的小說,它化用本文中的哪句話?2、董邵南為什么要去河北?3、在作者的想象中,古燕趙之士對郁郁不得志的董生會怎樣呢?4、作者是怎樣巧妙地提醒董生不要誤入歧途的?5、作者用哪些典故來諷喻董生不要忘記朝廷的?6、假若你的一個朋友也似董生,你打算用哪句名言,哪個名人的事例來勸慰你的朋友呢?(名人的事例要簡明,詩句、名言與事例各舉其一即可)名言:____________;詩句:_______________名人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這句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八)魚我所欲也 a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