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語文中考總復(fù)習(xí)教案
b、“聞笛賦”指晉朝的向秀所的《思舊賦》,詩人用這個典故,是為了懷念被貶被害的朋友。c、“爛柯人”指晉朝人王質(zhì),詩人用這個典故是表達(dá)人世滄桑之感。d、“聽君”中的“君”是指唐代的詩人白居易,字樂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贈劉二十八使君》。2、說說“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意思及蘊(yùn)含的哲理。(五)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1、這首七言絕句的作者是朱熹,是南宋著名的__家。2、這首詩通過詩中的具體景物描寫,表達(dá)了作者有關(guān)___和__的心得體會。(每個橫線上填兩個字)3、全詩生動形象,富于哲理,是“以理語成詩”的佳作,請你就“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詩,談?wù)勀愕睦斫狻?p>(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hù)在燕然。1、對這首詩的賞析,是否有不正確的,如果有請選出來:a、詩的前兩句是寫詩奉命赴邊。詩受朝廷之命,輕車前往,地點(diǎn)是遠(yuǎn)在西北的邊塞。b、三、四兩句寫赴邊途中,詩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fēng)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欲飛的“歸雁”一樣進(jìn)入“胡天”,暗寫自己內(nèi)心的激憤和抑郁。c、五、六兩句寫邊塞奇特壯麗的景色,荒涼的沙漠之中,烽火臺燃起一股濃煙;在蒼茫中見到一輪落日在黃河的盡頭,使人感到親切而溫暖。d、最后兩句寫到達(dá)邊塞,詩人不遠(yuǎn)萬里趕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軍,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這更增添了詩內(nèi)心的激憤。2、本詩寓情于景,重在寫景,用詞準(zhǔn)確洗練,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中解說不當(dāng)?shù)囊豁?xiàng)是( )a、一個“大”字,寫出了邊疆沙漠的浩瀚無邊。b、一個“孤”字,寫沙漠中景物的單調(diào),因?yàn)檫吶臎觯瑳]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孤煙”。c、一個“直”字,寫出烽煙升騰在荒漠之中所顯示的勁拔、堅毅之美。d、一個“長”字,寫出橫貫沙漠的黃河浩浩蕩蕩,無邊無際。e、一個“圓”字,既寫出了落日的形狀,又寫出了詩人觀賞落日感到的親切溫暖和蒼茫。
(七)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1、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兩句的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xiàng)( )a、這兩句寫春望所見。一個“破”字,視野從城到山河,令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視野從滿城到花鳥,令人滿目凄然,詩人的感情由隱到顯,由弱到強(qiáng),步步推進(jìn)。b、這兩句詩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變化。“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殘垣斷壁同富有生機(jī)的“城春”對舉,對照強(qiáng)烈。c、詩意變化的又一例為“國破”與“山河在”,前寫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后寫山河依舊,意思相反,“城春”與“草木深”前寫明媚春景,后敘荒蕪之狀,前后相悖,這種詩意的變化,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d、這兩句詩以寫景為主,句的國、山河、城、草木都是詩人親眼所見的景物。2、對這首詩的賞,不恰當(dāng)?shù)囊豁?xiàng)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