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英語重難點總結
1723年富蘭克林離開了波士頓,到費城的基末爾印刷所和英國倫敦的帕爾未和瓦茨印刷廠當工人。1726年秋,富蘭克林回到費城,這時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術,開始獨立經營印刷所,印刷和發(fā)行《賓夕尼亞報》,并出版了《可憐的立查歷書》,當時被譯成十二種文字,銷行于歐美各國。1727年秋,在費城他和幾個青年創(chuàng)辦了“共讀社”,組織了小型圖書館,幫助工人、手工業(yè)者和小職員進行自學。每星期五晚上討論有關哲學、政治和自然科學等問題。這時富蘭克林還不到三十歲,通過刻苦自修,已經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和啟蒙思想家,在北美的聲譽日益提高。在富蘭克林的領導下,“共讀社”幾乎存在了四十年之久,后來發(fā)展為美國哲學會,成為美國科學思想的中心。
1736年,富蘭克林當選為賓夕尼亞州議會秘書。1737年,任費城副郵務長。雖然工作越來越繁重,可是他每天仍然堅持學習,為了進一步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外國語,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廣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先進成果。為自己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捕捉雷電
1746年,一位英國學者在波士頓利用玻璃管和萊頓瓶表演了電學實驗。富蘭克林懷著極大的興趣觀看了他的表演,并被電學這一剛興起的科學強烈地吸引住了。隨后富蘭克林開始了電學的研究。富蘭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實驗,研究了兩種電荷的性能,說明了電的來源和在物質中存在的現象。在十八世紀以前,人們還不能正確地認識雷電到底是什么。當時人們普遍相信雷電是上帝發(fā)怒的說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識之士曾試圖解釋雷電的起因,但都未獲成功,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是認為雷電是“氣體爆炸”的觀點。在一次實驗中,富蘭克林的妻子麗德不小心碰到了萊頓瓶,疑團電火閃過,麗德被擊中倒地,面色慘白,足足在家躺了一個星期才恢復健康。這雖然是實驗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維敏捷的富蘭克林卻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電。他經過反復思考,斷定雷電也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在實驗室產生的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于是,他寫了一篇名叫《論天空閃電和我們的電氣相同》的論文,并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但富蘭克林的偉大設想竟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電分家的狂人”。富蘭克林決心用事實來證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陰云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一道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的等待著,此時,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掠過一種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威廉,我被電擊了!”隨后,他又將風箏線上的電引入萊頓瓶中。回到家里后,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富蘭克林關于天上和人間的電是同一種東西的假說,在他自己的這次實驗中得到了光輝的證實。
風箏實驗的成功使富蘭克林在全世界科學界的名聲大振。英國皇家學會給他送來了金質獎章,聘請他擔任皇家學會的會員。他的科學著作也被譯成了許多種語言。他的電學研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然而,在榮譽和勝利面前,富蘭克林沒有停止對電學的進一步研究。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做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血的代價,使許多人對雷電實驗產生了戒心和恐懼。但富蘭克林在死亡的威脅面前沒有退縮,經過多次實驗,他制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桿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桿上緊栓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里。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桿通過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筑完好無損。1754年,避雷針開始應用,但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不詳的東西,違反天意會帶來旱災。救災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針拆了。然而,科學終于將戰(zhàn)勝愚昧。一場挾有雷電的狂風過后,大教堂著火惡劣;而裝有避雷針的高層房屋卻平安無事。事實教育了人們,使人們相信了科學。避雷針相繼傳到英國、德國、法國,最后普及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