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猜一猜:
(1)當兩個因數都擴大2倍時,積會怎樣變化?
(2)當一個因數擴大3倍,另一個因數擴大5倍,積會怎樣變化?能舉例說明嗎?
(3)當一個因數擴大10倍,另一個因數擴大2倍,積會怎樣變化?能舉例說明嗎?學生第二次探索:從右向左進行比較,還能從表中發現什么規律?(兩個因數都縮小,積也縮小;兩個因數縮小的倍數的乘積就是積縮小的倍數)
(4)當兩個因數都縮小3倍時,積會怎樣變化?能舉例說明嗎?
(5)當一個因數縮小5倍時,另一個因數縮小10倍,積會怎樣變化?能舉例說明嗎?
教師:你還能從上表中找出這樣的變化規律嗎?
找一找,填一填。
(出示:第列與第列比,一個因數倍,另一個因數倍,積就倍。)
讓學生獨立完成填一填后,再點名匯報,最后集體訂正。
三、課堂練習
1課堂活動第2題:學生先觀察,再填空,然后說說自己這樣填的理由。
2練習六第5題:學生讀題后獨立完成。
反饋時說說自己是怎樣運用規律的?
3練習六第6題:學生獨立做在書上,想想自己是怎樣運用規律的?
四、課堂作業
練習六第7~9題。
解決問題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30頁例1,及相應的練習題。
【教學目標】
1嘗試探索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會進行反思和總結并形成解決具有“相遇”問題特征的數學問題的基本策略,同時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問題解決的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
認識具有“相遇”問題特征的數學問題的基本特征,形成解決這類數學問題的基本策略。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課件出示)
教師:請同學們自己解決這道題,然后說說你是怎樣思考的?
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要求“余剛家與少年宮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余剛行走的路程,路程=速度×時間,時間不知道,要先算。
所以9時16分-9時=16分,16×75=1200(m)。
教師:這是一道行程問題,所涉及到的基本數量關系是:路程=速度×時間。
我們研究的是一個人行走在家和少年宮之間的問題,如果是兩個人從各自的家同時出發相向而行會出現哪些情況?大家分析一下。
(組織學生討論)
教師:好,我們今天一起來解決兩人相向而行的問題。
二、 進行新課
(課件出示例1)
教師:請同學們先看看屏幕,仔細觀察,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1理解信息
兩人的速度各是多少?兩人行走的時間各是多少?(行走時間相同)為什么?(兩人9:00同時出發,9:16正好相遇)。
兩人行走的方向是怎樣的?什么是相向而行?請兩個同學上臺表演一下。
2分析問題
由于兩人同時出發相向而行,那么當兩人相遇時,他們所走的路程與兩人的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聯系?說說你的想法。
3獨立思考、合作解決
解題思路1:先算余剛行駛的路程,再算苗苗行駛的路程,最后把兩人行駛的路程加起來:75×16+70×16
解題思路2:先算余剛和苗苗每分行多少米,再算兩人16分行多少米:(75+70)×16
教師:你喜歡哪一種算法?為什么喜歡?
教師:兩人都說到了第二種解法更簡便,那么你理解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