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2
選編本單元教材的目的,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喚起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的興趣,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自覺性,感受科技發展的神奇力量;二是要引導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說明方法,體會作者的用詞準確、簡潔,并在習作中加以運用。
編者充分考慮到了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關要求,要注重培養學生閱讀有一定速度,能抓住文中說明的要點,擴大知識面,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師教學本組課文,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要加強學科整合的意識。教學本單元時,教師應拓展課程資源,充分引導學生加強課外有關知識的拓展閱讀,充分考慮到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要遵循整體性教學原則。把課文的教學與“能說會寫”、“語文七色光”等知識點的教學整合起來。如在進入本單元的學習時,就可以推薦相關的科普書籍或文章供學生閱讀,布置學生進行課外搜集,然后,在“能說會寫”、“窗外事”的教學中進行交流。
3.要注意語言積累,引導學生了解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4.注意不要把語文課上成科學常識課。
13 激光
教材說明
〔解題〕
1960年7月7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短訊,報導了美國加州休斯實驗室的梅曼(t.e.mɑimɑn,1927—)成功地進行了“激光器發生新的原子輻射光”的實驗。僅僅過了幾個月,幾種不同類型的激光器相繼問世,使激光成為一種新型光源。這種光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好、單色性好等特點,立即得到廣泛的應用。“激光”成為20世紀60年代最響亮的名詞之一。回顧歷史,激光形成的原理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問世。
19xx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19xx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說,19xx年他又研究了輻射問題,在他的論文“關于輻射的量子理論”中,深刻地闡明了物體與電磁場作用的實質,同時指出,除了吸收和自發輻射之外,還存在著第三種過程——受激輻射。愛因斯坦第一次預言了輻射光量子和受激光量子的絕對一致性,即相干性。過了一段時間,愛因斯坦還認為這兩個光量子具有相同的偏振。
梅曼早年從事原子光譜的研究,1956年到休斯后,曾致力于紅寶石微波激射器的改進工作,他第一個在紅寶石中獲得了激光。美國物理學家肖洛(a.l.schɑwlow,1920—)曾經斷言紅寶石并非是產生激光的合適材料,但梅曼經過仔細分析,尤其是證實了它的量子效應高達75%,于是確信紅寶石是合適的材料。1960年6月,梅曼進行了他的劃時代的實驗,把長為1.9厘米、半徑為1厘米的紅寶石圓柱體的兩端磨平,并鍍上銀,然后置于螺旋形氙燈中心,逐漸增強氙閃光燈的強度,發現螢光增強,譜線寬度變窄,方向性得到改善,由此梅曼確信得到了激光振蕩。
梅曼將其實驗結果寫成題為“紅寶石的光激射作用”的論文寄給《物理學評論快報》,但是主編不予發表。梅曼就借記者招待會公布自己實驗的結果,這就是前面提到的《紐約時報》上那篇短訊的由來。一位記者把這篇論文寄給英國《自然》雜志,該論文便被刊登在八月號上。肖洛看到后立即重復這一實驗,也取得成功,證明梅曼是得到了激光。這樣,梅曼就取得了激光發明的優先權。
之后不久,人們一直期待著的氣體激光器研制成功,如氦氖激光器的試制成功,這是一臺連續運行的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