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2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長篇代表作品。小說全面反映了20世紀20、30年代的社會生活,展現了“九一八”到“一二九”歷史時期,北京一批青年大學生為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小說以充滿激情的筆墨,描述了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充滿坎坷、荊棘但豐富多彩的成長之旅,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小說情節真實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栩栩如生,小說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讀者,是一部長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結構分析〕
本篇為長篇節選,題目是編者加的,描繪了初夏北方鄉村原野活躍而美麗的景象。
本篇只有兩個自然段,從內容上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一句話),總寫初夏北方鄉村原野景象。
第二層(“天上白云緩緩地飄著”~最后),具體寫初夏北方鄉村原野活躍而美麗的景象。
〔語意理解〕
“初夏,北方鄉村的原野是活躍而美麗的。”
這一句,概括地描寫了北方鄉村原野初夏景物的特點:活躍而美麗。
“天上白云緩緩地飄著,廣闊的大地上三三兩兩的農民辛勤地勞動著。柔嫩的柳絲低垂在靜謐的小河邊上。”
這一句描繪了北方鄉村原野初夏的美麗:白云飄浮在蔚藍的天空,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靜謐的小河緩緩流淌,柔嫩的柳枝害羞般低垂……
“河邊的頑童,破壞了小河的安靜……使人不禁深深感到了夏天的歡樂。”
這一句描繪了北方鄉村原野初夏的活躍景象:頑皮的孩童在河邊捉泥鰍,捉蛤蟆,做游戲,給靜謐的初夏景致注入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讓夏天的美麗融入了自由奔放的歡樂。
〔寫作特點〕
1.以總起——分述的方式描寫初夏景物,結構整齊,條理清楚。
2.選取典型景物描寫北方鄉村原野景色。白云之緩緩飄浮,大地之廣闊,柳絲之柔嫩,小河之靜謐,鮮花之盛開,都是北方鄉村原野初夏的典型景物,作者選取這些景物,生動地描繪了初夏風光的美麗。
3.動靜結合,使景物活起來。靜的天空與動的白云,靜的大地與動的農民,靜的柳絲與流動的小河,安靜的小河與活躍的孩童,靜的早晨與快樂的笑聲叫聲,靜的鮮花與游戲的頑童……動中有靜,以靜襯動,使靜的大自然成為活的風景,如詩如畫。
4.描寫了自然與人的完美結合。在北方鄉村原野美麗的自然風光中,作者極巧妙地加入了人的身影——勞作的農民和游戲的孩童,為自然的風光注入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猶如一幅靜止的初夏風光圖,輕描淡寫地點上幾個活動著的人影,立刻使這幅畫面顯得生機盎然。
5.運用白描的寫法,語言質樸、簡潔,筆下景物平實生動。
夏 末
〔解題〕
本篇節選自周立波長篇作品《暴風驟雨》。夏末即夏天的末尾,就是夏天要結束的時候。
周立波(1908—1979),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原名周紹儀,筆名張一柯,張尚斌等,湖南益陽人。1928年入上海勞動大學就學,并開始寫作。1932年因參加罷工運動而被捕。1934年出獄,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后,作為戰地記者赴華北前線。1939年任《救亡日報》編輯,并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1944年主編《解放日報》文藝副刊。1946年去東北解放區參加土改運動,后創作長篇小說《暴風驟雨》。1955年任湖南省文聯主席兼黨組書記,曾全家回故鄉落戶,后創作了《山鄉巨變》。周立波的作品思想深刻,筆調輕松幽默,具有民族傳統特色和鮮明的個人風格。他還著有長篇小說《鐵水奔流》,報告文學《晉察冀邊區印象》及《周立波選集》1~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