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2
早年間的北京,大米很少。人們說吃大米飯“不禁餓”,不頂時候,不如吃饅頭、窩頭、炸醬面。究其實,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出產的糧食、蔬菜,即所謂“食源”,造就了北京人飲食上的特點。
2.在吃中知季候、識節令。
農業社會,靠天吃飯。老北京百姓人家的飲食有著明顯的節令季候特點。
春天,柳綠花紅時候,人們飯桌上也鮮艷起來。小蘿卜蘸醬、小蔥拌豆腐、菠菜粉絲,蝦皮小白菜熬豆腐、韭黃炒雞蛋等,都是老北京春天的家常名菜。夏秋天,餐桌上的菜肴是豐富的。黃瓜、茄子、柿子椒、辣青椒、西紅柿、蒜苗、扁豆、豇豆、冬瓜,還有走街穿巷賣魚和蝦蟹的。老年間北京的冬天是漫長、寒冷的。那會兒沒有溫室大棚,冬天能吃到的,只是大白菜、蘿卜、土豆等能冬儲的菜蔬品種了。此外,便是北豆腐、豆腐絲、豆腐皮及熏干等豆制品。過年了,燉豬肉,烀上一大鍋,放在院子里的大缸里。吃的時候,兌上寬粉條、凍豆腐、大白菜等,就是今天仍舊很普遍的“豬肉燉粉條”。再奢侈些的,便是在除夕、初一等日子,能吃上燉雞、鴨,紅燒魚之類了。等到了只有肉湯燉凍豆腐白菜,大約年也就快過完了。
貫穿北京人全年生活的,是腌咸菜。曾是家家都有專門的大缸或壇子用于腌咸菜或漬酸菜。北京家常的咸菜,大致可分為“暴腌”和“腌秋菜”兩大類。暴腌是四季全有的。從春天的香椿、蘿卜纓兒,到夏秋時各種時鮮蔬菜,乃至冬天的拌白菜芯、拌水蘿卜皮或絲兒等。腌秋菜則專門是為過冬了。大路的有腌芥菜疙瘩、雪里蕻、苤藍、大蘿卜;再細致些,會有腌豬耳朵扁豆、甘露兒、鬼子姜、芹菜、青椒、小辣椒。連吃咸菜都盡可能地調換品種和樣子,這中間或也有老北京人在漫 漫的寒冬中,在單調的吃食兒中自我找樂兒了。至于去六必居、天源醬園、桂馨齋買醬菜,如八寶菜、醬疙瘩等,則是生活中的點綴了。逢年過節買醬菜,則是“年貨”的內容之一。
3.城里人的“農家樂”。
當年的北京,是條胡同是個四合院就有樹,榆樹、柳樹,還有花椒樹、桑樹、葡萄架、藤蘿架等,院子里的花池子種著茉莉花、夜來香,還會有向日葵、老玉米、葫蘆、南瓜,甚至還有種黃瓜、西紅柿的。這就給城市生活平添了許多農家風味。平時,大人們不讓孩子爬樹上墻,但香椿發芽、榆錢熟了,大人們來了興致,鼓噪著讓孩子們上墻爬樹,去夠香椿,捋榆錢,還在樹下支招兒指揮著,還豐收了似的讓小孩兒們給各家去送。那日子可真跟過節似的。吃上新鮮的香椿拌豆腐或者香椿炒雞蛋,拌上醋汁蒜末吃榆錢糕,自己勞動的果實,怎么吃都有春天的清香!端午節包粽子,孩子們跟著母親淘江米、泡粽葉、洗紅棗,直到包粽子,爭先恐后。然后,眼巴巴地看著蒸鍋冒熱汽,貪婪地聞著鍋里飄出的香氣,期待就是五月節里的一大歡樂。八月,桂花飄香時節,中秋到了。買月餅吃是一個“節目”,但那多是晚上看月亮時的事,每個孩子能分到一兩塊月餅,還有平時難能吃到的大蘋果、大鴨梨、馬奶葡萄等,在葡萄樹下、藤蘿架下或者就透過院子里的豆角架、瓜簍藤、小葫蘆蔓兒的空隙,去看天上大大的圓圓的月亮,聽著牛郎織女、嫦娥奔月還有吳剛捧出桂花酒的故事,挺神奇也挺神秘的。第二天,把月餅帶到學校里,小朋友互相看著、比著一起吃,中秋節一過就是好幾天。還有自家做月餅的節目。往往也是各家女主人施展本事,亮手藝絕活的“比賽”。那時候,人們做出“岔樣兒的”吃食,都至少要送給同院的街坊嘗新鮮,還有的端著一路小跑著送給胡同里的鄰居去。誰家豆餡做得細致、香甜;誰家的女主人能做的花樣多,能做各種“面花兒”,能做出小白兔小刺猬小鴨子等,能念叨些日子呢。孩子們會圍著擠著,看媽媽、姑姑、姐姐們捏出小白兔豆包或糖饅頭,看她們用小剪刀在豆包上剪出個小刺猬,再裝上兩顆小紅豆做的眼睛。熟了,揭鍋了,盡管很燙,孩子們也會搶著拿到手里,翻來倒去地折騰著,愛不釋手。后來,鬧“文革”了, 月餅床子都成了“四舊”,被扔了毀了,F在,那物什又成了工藝品或者文物,買一個還挺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