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2
50年前的玉淵潭,是片沼澤地,有很多小溪流。在那兒能采到苣荬菜、刺兒菜、馬蓮菜(馬齒莧)、車前子、野韭菜什么的。大人們帶著孩子們去玩,采野菜也是其中一大趣事。吃野菜總讓人想起像是神農嘗百草。
4.結語。
風俗、文化,從來是兩條線路發展。一條是自下而上,一條是自上而下。飲食文化也是一樣。北京城,五方雜居。各地人到北京,也把他們的飲食文化帶來,帶到胡同、四合院里,也傳到餐館飯店。就像“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樣。今天很多的家常菜,如攤黃菜(即炒雞蛋)、粉絲菠菜、東北大拉皮、油麥卷等,就從民間登上許多大餐館名酒家的“大雅之堂”。在小吃中,油炒面,據說原是內蒙吃食,也有人說是來自軍旅,后來便成了北京的一個傳統名吃了。
如此說來,琢磨北京或其他什么地方的飲食文化,還真不能只盯著大餐館的名菜名吃。其實,很多餐館飯莊的菜肴吃食兒都發源于民間,來自于民間的創造、發明。這或者就是老北京草根飲食文化給我們的啟發了。要是現代城市的生活中,也能有農村風情,能與大自然親近,那該多“現代”!
快樂讀書屋 八
頤和園
教材說明
〔解題〕
中國的建筑藝術世界聞名。頤和園以它無與倫比的建筑藝術風格,躋身世界皇家園林之列。它那美侖美奐的長廊、它那高聳巍峨的樓閣、它那造型優美的石橋,無不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汗水。這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文章,作者采用隨步移景的方法,向我們介紹了這座美麗的皇家園林的風采。
〔結構分析〕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交代頤和園的地理位置及建造年代。
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用隨步移景的方法,介紹了頤和園中的長廊、佛香閣、萬壽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本部分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紹長廊。第二層(第四自然段),寫主體建筑佛香閣。第三層(第五自然段),寫在萬壽山上見到的景色。第四層(第六自然段),寫昆明湖上的石橋。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總結頤和園的景色給人的印象是美不勝收。
〔語意理解〕
“長廊蜿蜒于萬壽山南麓,昆明湖北岸,將如畫的景點串聯一線,為旖旎的風光鑲上畫框,使湖山的景色層次分明。”
這句話不僅寫出長廊的位置,還寫明了它的功能。“蜿蜒”,蛇類爬行的樣子,這里指長廊彎彎曲曲地延伸。“麓”,山腳。“旖旎”,嬌柔。“為旖旎的風光鑲上畫框”,是說長廊像畫框,鑲在風光上,此處用的是暗喻。
“正前面,遠處煙波淼淼,近處的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站在山上,從正面看昆明湖,先看遠景,再看近景。“淼淼”,形容水大,這里是動態描寫。“近處的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用兩個比喻句寫出湖的兩個特點:靜和綠。“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這里是靜態描寫。“畫舫”,裝飾華美、專供游人乘坐的船。
〔寫作特點〕
1.隨步移景的描寫景物的寫法。作者像導游又像朋友,讓讀者隨他的視線一起游歷頤和園,觀看一處又一處的景觀,顯得真實、自然、和諧。
2.抓住園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介紹,突出建筑風格和藝術特色。如,“佛香閣”突出它結構復雜的特點;“十七孔橋”突出它造型優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