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2
“田中的清綠輕輕地上了小山,因為嬌弱怕累得慌,似乎是越高綠色越淺了些;山頂上還是些黃多于綠的紋縷呢。”
“清綠”是清爽新鮮的淡綠色;“嬌弱”,柔嫩脆弱。這句再次運用擬人的手法,將春之綠幻化為一個嬌滴滴的少女,蓮步輕移,先從田中輕輕走上小山,再沿著山坡緩緩向上移動。因為太過柔嫩而脆弱,她走得輕而緩,越往高處似乎越走不動了。所以田中的清綠越往高就越淡了些,直到山尖上,黃還多于綠,黃綠相雜,遠遠望去,像形成了不規則的花紋似的。
這一句,按照由下至上的順序,以細致的觀察為基礎,加上神奇的想象,將仲春綠色的嬌嫩描繪得栩栩如生,美麗動人,宛若在人面前徐徐展開了一幅色彩清新、嬌嫩、富于層次的“仲春新綠圖”。
“不然,大雁為何唱著向那邊排著隊去呢?石凹藏著些怪害羞的三月蘭,葉兒還趕不上花朵大。”
“唱著”、“排著隊”、“藏”、“害羞”,再次運用擬人的手法突出表達的效果,字里行間洋溢著情不自禁的歡喜和純潔、活潑的童真童趣。
“小山的香味只能閉著眼吸取,省得勞神去找香氣的來源,你看,連去年的落葉都怪好聞的。”
這一句生動地描述了山林在春光中散發出的“香味”,那是雨露的氣息,是草木生發的氣息,是野花盛開的氣息,是新鮮泥土的氣息,是山泉叮咚的氣息,是寶山新雨的氣息……是春光中萬物生機散發出的生命的氣息。那“香味”沒有來源,因為處處都是香的來源,春天的空氣都是芳香的。所以你只需閉上雙眼深呼吸,讓春的氣息蕩漾你的肺腑,而不必勞神去尋香味的來源。連去年的落葉也已被勃勃的生機包裹,重新散發出生命的芳香味。
〔寫作特點〕
1.結構完整,層次清晰。
本篇以總起—分述的結構安排文字布局,先點出節氣為清明過后,然后分別描繪春光中的蜂飛燕舞和新綠萌發,將滿目新綠,芳香撲面,生機勃勃的春色呈現在讀者眼前。
2.觀察細致,想象奇異。(詳見“語意理解”部分)
3.通篇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傳神,加強了表達效果,使仲春景象活靈活現,美不勝收。(詳見“語意理解”部分)
4.語句生動形象,筆調輕巧活潑,通篇充滿純潔、清新的氣息,并于字里行間洋溢著不能自禁的欣喜愉悅和純真的情趣。
5.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以傳神之筆描繪仲春柔嫩清新的畫卷,給人以鮮嫩欲滴、芳香撲鼻之美感。
暮 春
〔解題〕
本篇節選自李準作品《春筍》。“暮春”為春季的末期,即農歷的三月。“暮”是(時間)將盡,晚的意思。
李準(1928—),蒙古族,河南孟津縣人,中國農民最熟悉和熱愛的作家之一。1943年輟學當學徒,利用業余時間閱讀書報自學文藝。解放初期做銀行職員,后到一干部文化學校當語文教員。期間在《河南日報》上發表多篇生活故事。1953年發表《不能走那條路》,觸及到防止翻身后的農民兩極分化的尖銳問題,引起文壇的普遍關注。1955年起在河南文聯從事專業創作。李準一生著有50多篇小說、近20部電影劇本和兩部散文集。曾任河南文聯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
李準長期落戶農村,十分了解農村生活,深諳農民的復雜心理和人物性格。他善于通過普通的人和事,表現新舊思想的斗爭,以強烈的現實主義意識,塑造農民形象;以友善的微笑,批判農民傳統的狹隘自私心理。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在藝術上重自描,在細節描寫方面有絕技,作品風格樸拙、平易而詼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