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2
3知識窗。
這是一篇關于“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文學小常識,可以讓學生讀一讀,引用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體會寓言具有“寓較深刻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的特點。
拓展練習中可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的其他文學體裁知識。
4開心一笑。
讓學生讀一讀,樂一樂,議一議這個小幽默諷刺了哪種類型的人,說明了什么道理。
賽講幽默。評一評,誰講的幽默笑話又有趣又說明了一定的道理。
資料
〔杯弓蛇影〕古代有人赴宴,見酒杯中有蛇影,喝酒后就肚子疼,懷疑肚子里中了蛇毒。后得知那只是墻上掛的弓映入杯中的影子,影子像蛇而其實并不是蛇,病也就不治而愈了。這個成語比喻人疑心太重,自己嚇唬自己。
〔葉公好龍〕漢代劉向《新序》中說:古代有位葉公子,對龍非常喜愛,家里到處都畫著龍、刻著龍。天上的龍有感于他的一片誠心,就降臨他的住所。葉公見到真龍卻嚇得魂飛魄散,奪路而逃。這個成語比喻人對某事物表面喜愛而實際并不喜愛。
〔刻舟求劍〕《呂氏春秋•察今》中說:一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把劍掉在江里,他就在船幫上掉劍的地方刻了個記號。等船靠岸后,在記號處下水找劍,當然不可能找到。這個成語比喻人思想僵化,不懂得隨客觀情況的變化來處理事情。
〔水滴石穿〕宋朝時,有個縣令叫張乘崖。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庫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睘榱藨土P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這個成語比喻只要有堅強的毅力,持之以恒,再難的事情也能夠做成。
〔亡羊補牢〕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他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著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會有危險啦!”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莊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幾個人,楚國是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才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边@個成語比喻受到損失后或出了差錯后及時補救,以免再次出現類似情況。
〔濫竽充數〕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每次為他吹竽的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里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并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日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這個成語比喻沒有真本事的人混在有真才實學的人里面充數,或以次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