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2
早晨。重點寫橘柚樹,寫樹上露水的變化(由像潔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陽照耀下的色彩(綠葉金實),顯示了三峽之晨的特色:明麗。
正午。重點寫長江,寫長江在陽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勢(翻滾、呼嘯、奔騰),輝映峭壁,峽谷波光蕩漾,顯示了三峽中午的特點:熱烈。
黃昏。重點寫霧,寫青色的霧使峽里黃昏來得特別早,峭壁的倒影使長江變成小溪,顯示了三峽黃昏的特點:青色而透明。
夜晚。先寫長江,寫長江的寧靜(沉沉欲睡),寫長江的偶然驚動(駁船過時,漁火和燈標輕輕地搖曳),顯示了三峽夜間的特點:寧靜。重點寫峽谷,寫三峽日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峽谷特點,寫日光的出現、色彩和形態。
④體悟朗讀。
本文語言流暢、優美,適合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朗讀的時候還應強調指導學生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帶著喜愛、欣賞的感情來讀。在讀不同的段落時注意語調、語速的變化。例如讀早晨的三峽,語調應是輕快的,這樣才能體現三峽的明麗之美。讀正午的三峽,語速應快些,語氣是熱烈的,體現三峽的奔放之美。讀夜晚的三峽,語速應慢下來,體現三峽的寧靜之美。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配樂朗讀,慢速默讀,自由吟讀等手段,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把優美的畫面、誠摯的情感讀出來。
⑤回歸全文。
第一,讀讀文章開頭和結尾的話,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第二,可引導學生小結:學習方紀的《三峽之秋》,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可以從對大自然的熱愛、描寫方法的體悟、對美的體驗等多角度來談,只要說得有道理,教師都應該予以鼓勵。
2積累內化。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并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2)在課文或筆記本上寫下自己閱讀本文的感受。
3遷移練習。
(1)寫字。要注意寫字的指導,課文中有些難寫易錯的字,如“橘、鱗、緩、朦、朧”等,要采用恰當的方式,指導到位。
(2)照樣子,仿寫句子。
①漁火和燈標,都像驚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輕輕地搖曳。
②月光從山頂上順著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輝,一直瀉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憑空飛舞;又像一匹匹素錦,從山上掛起。
4語文實踐。
(1)搜集有關描寫三峽的詩文名篇,閱讀積累。
(2)觀察一處景物,并能仿照課文的描寫方法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資料
〔方紀〕 原名馮驥,河北束鹿縣人,現代作家。1919年生,1936年參加革命,1939年到延安,曾在文協、馬列學院、《解放日報》社工作。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任熱河省文聯主席。解放戰爭時期到前線任隨軍記者,在冀中文聯、《冀中導報》等處工作。解放后任《天津日報》文藝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作協天津分會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老桑樹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說《不連續的故事》,長詩《大江東去》,評論《學劍集》,散文特寫集《揮手之間》。
《三峽之秋》寫于1956年10月。同年,還寫過《長江行》《枇杷山公園即景》等跟長江有關的文章。《三峽之秋》萬余字,分三個部分,主要是寫人事,寫秋景只是一個“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但這個引子有相對的獨立性,選為教材,也很完整。
12 古代詩詞曲四首
教材說明
三 衢 道 中
〔解題〕
《三衢道中》是作者游浙江衢山時寫的,描寫了初夏時節詩人在三衢山中旅行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