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2
2以細膩的筆觸,表達善感的心靈。全文筆調的細致與平靜讓人感到和諧而溫暖。
3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揭示作品主題,充滿兒童散文的獨特魅力,堪稱不可多得的兒童心靈滋養(yǎng)品。
8 幼林
教材說明
〔解題〕
本文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秦似的散文作品。“幼林”是由小樹長成的樹林,幼林長大之后就是森林。
秦似(1917.10.15—1986.7.10),原名王揚,1917年10月出生于廣西博白縣一個教師家庭。當代中國著名的雜文作家、傳記作家、戲劇家和翻譯家。讀初中時開始在《中學生》上發(fā)表作品。1933年上高中后,以思秩為筆名在《廣州日報》副刊《東南西北》發(fā)表詩歌數(shù)十首。1937年進廣西大學化學系讀書并負責編輯學生會會刊《呼聲》。1939年初任《貴縣日報》副刊編輯,開始寫雜文。1940年7月在桂林與夏衍等人結成野草社,編輯雜文刊物《野草》。1941年出版第一本雜文集《感覺的音響》。1946~1949年在香港任《華商報》英文電訊翻譯和《文匯報》副刊編輯。解放后先后任廣西文聯(lián)副主席、廣西文化局局長、廣西師院中文系主任、作協(xié)廣西分會副主席。1957年以后,主要從事文學教學和研究,同時創(chuàng)作雜文、散文和詩歌。“文革”中,因創(chuàng)作的京劇《牛郎織女傳》和幾篇雜文受到錯誤打擊,后平反,于1986年7月病逝。主要作品有《居里夫人傳》《現(xiàn)代詩韻》《秦似雜文集》《沒羽集》《杜甫詩歌賞析》等。
〔結構分析〕
本文通過對幼林的贊美,反思了人類破壞植被受到懲罰的現(xiàn)象,真誠地呼喚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文章共12個自然段,根據(jù)內(nèi)容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寫“我”尋找森林,但“我”失望了。
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寫“我”看到了幼林。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第九自然段),反思人類破壞植被,環(huán)境沙化的現(xiàn)象。
第四部分(第十自然段~第十二自然段),寫幼林寄托著人類的無限希望。
〔語意理解〕
“連綿不斷的丘陵,到處像一個一個光禿禿的饅頭!”
丘陵是生長森林的地方,丘陵連綿不斷,森林卻難得一見。相反,丘陵變成了一個個光禿禿的饅頭一般!一個比喻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植被被大量破壞的慘狀。
“現(xiàn)在,在這無邊無際的山岡平野之中,我的眼睛偶爾可以發(fā)現(xiàn)一小片一小片的嫩綠了。哦,那是幼林!盡管稀疏,只占荒禿的山野百分之幾的面積,但幼林在漸漸生長起來。”
“無邊無際的山岡平野”與“偶爾可以發(fā)現(xiàn)”形成鮮明對照。在廣闊的原野上只能偶爾看到一小片綠色,表明幼林的面積很小,甚至少得可憐。但這偶爾的發(fā)現(xiàn)仍讓“我”感到驚喜:“哦,那是幼林!”幼林雖少;但那就是希望,那就是星星之火,那就是未來的森林!從幼林中,“我”終于看到了希望。
“它們還不能遮蔽風雨,它們還只有七八歲的孩子那么高,但幼林顯示出矯健的姿態(tài)了。……伸展著它的柔嫩的枝葉……”
這是幼林的姿態(tài)。“矯健”、“迎著”、“汲取”、“成長”、“伸展”等詞生動地描繪出幼林的生機勃勃。幼林象征著生機、活力和希望,它們就像早晨初升的太陽,有著光彩奪目的未來;它們就像虎虎有生氣的少年,沐浴陽光,扎根泥土,拼命地成長,鍛煉著柔嫩的腳腰,帶領我們向前去……
“我的眼睛在到處尋覓——森林!”
“我的眼睛在全神貫注地尋找著——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