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詩
(2)本詩是怎樣描繪江畔深秋月夜之景的?試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答:
`
答案 (1)詩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動亂之秋,干戈遍地,人民流離。作為亡民遺民的詩人拋家別井,萬里投荒,漂泊無歸,他在詩中所抒寫的情感不僅僅有普通的客子羈旅鄉愁,還深寓著自己的故國之思和離亂之感。
(2)開頭兩句描繪江畔深秋月明之夜的特定環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圍。朔風陣陣,繁霜滿天,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寫景之中運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鳴,響徹江空,而傳來寒栗之感,由聽覺形象轉為觸覺形象。同時還運用了反襯手法,以雁鳴之“響”來反襯出環境的荒寂。兩句詩著意在一個“寒”字;“朔風”“霜”是寒冷的,秋冬時節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調,甚至連聲音也“響尚寒”。
情景之中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表現了詩人慘淡凄愴的情緒,折射出當時社會動亂、民生凋敝的苦難現實。
15.閱讀下面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與胡興安夜別
何 遜
居人①行轉軾②,客子暫維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
路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興安。②行轉軾:將要掉轉車回去。③維:栓、系。
(1)詩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達效果。請結合全詩分析。
答:
(2)本詩的頸聯歷來為人稱道。有人說它所寫為眼前實景,也有人認為是聯想之景。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離別之際,詩人強顏歡笑(苦笑),這是以“笑”襯(寫、表現)“愁”。寫出詩人不忍分別的心情。
(2)①寫眼前實景:頸聯(五、六句)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夜色圖,露水無情地浸濕了寒塘邊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著清澈的水流,是詩人夜別之時眼前所見之景,渲染了淒清悲涼的離別氛圍。
②寫聯想之景:頸聯寫詩人想到自己與友人離別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獨艱難前行,路邊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濕,月亮映照著清澈的水流,是詩人聯想之景,表達了詩人寂寞惆悵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