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詩
(2)高詩的“霜鬢明朝又一年”、戴詩的“明日又逢春”,兩者都用了“又”字。請分別賞析“又”字的內涵。
答案 (1)除夜:除夕;“(孤館)寒燈”或“霜鬢”“衰鬢”
(2)(高詩之“又”:歸鄉遙遙無期,一年又一年,寄托無奈、傷感、凄冷、孤寂之意;戴詩之“又”:可做
多解,既可理解為在悲苦的人生中寄予新的希望,也可理解為詩人年年待歲,迎來的只能是越來越可憐的老
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慘命運。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XX年5月更新
1.(安徽省淮南市XX年高三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測)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
寒食中寄鄭起侍郎
[宋]楊徽之
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
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高易斷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注釋:寫于宋太祖代周稱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職的楊徽之與鄭起都被貶到邊遠地方做小官。
(1)紀昀稱這首詩“情韻并佳”,詩歌的頷聯由于畫面別具一格頗受世人贊賞。頷聯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請簡要賞析。
答案 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煙霧、繽紛的落花、稀疏的雨絲、近村遠寺等描繪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風
景圖。畫面層次分明,色調清淡,意境朦朧,寄寓了詩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2)詩中說“地迥樓高易斷魂”,“斷魂”形容極度傷心。請簡要分析詩人“斷魂”的原因。
答案 ①貶謫之地僻遠荒寒,自己孤寂落寞。由“寂寂山城”“天寒酒薄”可以看出;②家鄉渺遠,思鄉之
愁情倍增,黯然消魂。由“地迥樓高”“回首故山”可以看出。
2.(貴州省銀河中學09-10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閱讀王安石《孤桐》,完成下面問題: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 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同彈著五弦琴,一面唱
“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1)前六句表現了桐樹怎樣的特點?
(2)作者借孤桐傳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天生枝葉繁茂,雖然孤獨卻樹干高聳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強壯,越是暴曬越是茁壯。
(2)詩人托物言志,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虛心扎實,堅強不屈;甘愿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
3.(河北省冀州中學XX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1)這首詩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感受,詩人情感變化富有層次,請結合具體詞語簡析。
(2)簡析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詩人描繪的畫面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請細加品味,說一說你的看法。
答案 (1)"夜如何"寫出詩人心中的擔憂。"試卷"刻劃詩人既抱希望而又疑慮不安的心態。"依舊"則透露
出詩人無限欣喜之情。
(2)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觸景生情")(寫"借物抒懷托物言志"均不給分);對比(或"對照"、
"呼應");各自分析。
②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樹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制。(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