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詩
②改句好。“西風”“落日”點出時節(jié)慘淡,襯托作者悲愁的心境。更去掉動詞之后,詩句用列錦方式將
意象疊加,增加了讀者聯(lián)想想象的空間。西風肅殺,落日籠罩全城,意境深沉、雄渾。
2.(安徽省淮北市XX屆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
春 思
賈至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1)這首詩的前二句寫了怎樣的春景?對下文寫情有什么作用?
(2)作者抒發(fā)感情能突破常理,結合詩歌的后二句加以賞析。
答案 (1)這首詩的前二句寫了春草叢生、柳絲飄拂、花枝披離、花氣氤氳的生機盎然的春景。作用是從
反面襯托出與這良辰美景形成強烈對照的無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2)詩的第三句“東風不為吹愁去”,不說自己愁重難遣,而怨東風冷漠無情,不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
能惹恨長”,不說因愁悶而百無聊賴,產生度日如年之感,卻反過來說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長,擬人手法,
構思新奇,曲折巧妙。
3.(浙江省湖州部分地區(qū)XX屆高三下學期適應性考試)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
灞上秋居 馬戴①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馬戴,生卒年不詳,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動蕩年代。
(1)前兩聯(lián)詩人所見哪些意象?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簡析之。
(2)第三聯(lián)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后兩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試作賞析。
答案 (1)秋風秋雨、雁群、落葉、寒燈。
一個“頻”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聯(lián)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狀。古人每見雁回,易惹思鄉(xiāng)之情。“落葉他鄉(xiāng)樹”,又見風雨中片片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寄居在孤寺中的詩人在他鄉(xiāng)看到落葉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觸,“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自己羈留異地,何時才能回到故鄉(xiāng)東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滲透在這句詩的字里行間。“寒燈獨夜人”,一個“寒”字,一個“獨”字,寫盡客中凄涼孤獨的況味。
(2)烘托手法。
“空園白露滴”用的是以“聲”烘托“靜”的手法,露滴的聲音使人感到寂靜,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徹夜難眠,孤獨。“孤壁野僧鄰”同樣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孑然一身,孤單無依,卻偏說還有一個鄰居,而這個鄰居竟是一個絕跡塵世、猶如閑云野鶴的僧人。與這樣的野僧為鄰,詩人的孤獨無依就顯得更加突出了。“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詩人為了求取官職來到長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時,一直沒有找到進身之階,因而這里率直道出了懷才不遇的苦境和進身希望的渺茫。
4.(北京市海淀區(qū)高三第二學期期末練習)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1)~(2)題。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注】 此詩完整的題目為“自河南經(jīng)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1)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nb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