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詩
答案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采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征意義,從而表達了友情恒久不變,能經(jīng)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
解析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借事說理。第一、二句寫溪水一去不復回,溪水上的小舟也開篙遠去,暗示小舟上 的人要離去了,寄寓一種離情別緒。而三、四句運用對比、比喻、象征等手法,把“山溪渡”比作“交情”,借“山溪渡”來抒發(fā)友人之間的“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以象征意義,“交情”深厚,恒久不變,能經(jīng)得起“風波”的考驗。
12.(06福建)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 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1)這首詩的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他詞?請簡述理由。
答:
(2)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
答案 (1)不能換成“對”或其他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xiàn)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抒發(fā)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用“對”或其他詞難以收到這種表達效果。(如果認為用“對”或其他詞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端居》是作者滯留異鄉(xiāng),思念妻子之作!岸司印,即閑居之意。首句所寫是詩人在盼遠方來信不至,覓歸夢而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fā)出的一聲長長嘆息,悵然若失。次句寫出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敵”字表現(xiàn)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凄愴。三、四兩句從室內(nèi)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實景與記憶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nèi)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夜不能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