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詩
解析 第一題考查意境形象,注意點出意象,分析畫面要注意時間、地點、總體特征。分析本題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釋(“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題考查詩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結合第三、四句具體詩句分析。作詩歌題,一是要注意結合詩歌分析,二是要明確答題思路,三是要注意詩歌注釋的提示作用。
第一問:分析詩歌“意境”, 答題步驟: 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 雄奇優美 生機勃勃,富麗堂皇 ,肅殺荒寒 瑰麗雄壯, 虛幻飄渺 凄寒蕭條 繁華熱鬧等。
第二問:分析“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鑒賞 安史之亂后,吐蕃的侵犯成為干擾唐帝國的重要外因 。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貴族武裝乘唐軍忙于收拾安史之亂殘局之際,大舉東侵,竟連破涇邠二州,攻占唐都長安達十三天。此次進犯被唐軍擊退之后,他們又從與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發動進攻,在同年十二月,又連破松、維、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廣德二年春 ,嚴武接替高適,再度出任劍南節度使。剛一到任,他就狠抓軍隊的訓練,當年秋天,就一鼓作氣,擊破吐蕃七萬余人的精銳部,先后收復了當狗、鹽川二城。這首詩就是他擊破吐蕃入侵的紀實。
頭兩句“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開門見山,點出了詩人登城的時令、地點。“昨夜秋風”,是指秋季剛到,從而緊扣詩題中的“早秋”二字。詩人觀察入微,從“風”的細微變化中確切地掌握秋天到來的信息,說明了他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人動向的明察秋毫。對于古代地處中國邊疆的游牧民族來說,秋高馬肥,秋風一起,就是他們入侵內地的有利季節。因此,“昨夜秋風”一到軍城 ,詩人就深夜難眠,他乘著月光登上城樓,放眼遠眺,“朔云”、“邊月”、岷山,盡收眼底。邊關的初秋之夜,陰云冷月,山野慘白,整個夜景都彌漫著一股沉重的肅殺之氣,給人一種無形的壓抑感。次句中的一個“滿”字,將陰沉肅穆、硝煙密布的戰前氣氛烘托得更加濃重。總之,頭兩句是寫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細致入微地表現了主將在戰斗前夕的寧靜中細心觀察敏捷思索的心靈側面。
詩的后兩句“更催飛將迫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是主將兼詩人所發布的戰斗命令——將士們一定要再接再勵,乘勝追擊敵人,徹底殲滅他們,不要讓敵人一人一馬逃回敵營去! “更催”、“莫遣”二詞,語勢斬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現了主將果斷剛毅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必勝信心,洋溢著邊防將士保疆衛國的奮發激昂的愛國熱情。
這首詩歌大膽地采用了開闔跳躍的筆法來寫景抒情,增加了詩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寫景,但景中寓情,點明主將已迅速、準確掌握了敵情,從而表明他在軍事行動之前,就已經知己知彼,掌握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因此,穩操勝券就不是魯莽匹夫的妄語了。有如此堅實的思想作鋪墊,三四兩句的騰躍、抒情,就顯得既輕捷,又與上文有內在的承繼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氣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