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試題分析】切入角度:最向往的地方和什么季節到揚州最好。
語言運用:音、詞、句、語言風格。
【高考考點】分析文章的結構,鑒賞文章的語言和表達技巧
【易錯提醒】段落限制,具體分析,硬頂要舉出例子。
【備考提示】語言特色要從語言的形式考慮,即在音、詞、短語、句子、篇章特色中體現出的特點。
19. 作者為什么說“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不再?”請聯系全文作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1)今日的揚州依然繁華。(2)“唐代的風流”代表古時揚州的人文風氣和山水風光,“不再”一詞表明這種情境在今日的揚州已難覓蹤跡。(3)它的消逝令人感懷和惋惜,表達了作者悵然若失的感受。
【試題分析】理解“繁華”、“唐代的風流”、“不再”的含義和句子表達的情感。
【高考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易錯提醒】籠統答題,如“唐代的風流”看不出借代,分析不具體。
【備考提示】理解句子從本質上說是理解句子中形象、抽象的詞,兼顧句子的情感、在文中的作用。
(XX年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20世紀中葉,由于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日益嚴重,西方有識之士開始從道德的角度關注生態環境現象,提出生態倫理觀念,并積極倡導和開展環境教育與生態道德教育,我國的環境教育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初,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生態道德教育,則是近十年來的事,作為教育領域的一門新興學科,生態道德教育還處于摸索階段。
生態理論以珍愛、尊重和和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以可持續發展為落腳點,以促進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為評價標準,生態道德是指將生態理論思想付諸實踐的主體思想素質和精神評價機制。生態環境倫理道德的提出與構建人類道德文明進步與完善的標志,是新時期人類處理環境和生態問題的新視角、新思想,是人類道德的新境界。所謂“生態道德教育”,就是將生態倫理學的思想觀念變成人們的自覺行為選擇,是人類持有的道德自覺精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促進人、社會、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動,其實質就是要求廣大受教育者以倫理道德理念去自覺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和不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生態教育是一種新的德育觀,是繼承、發展和超越傳統道德教育之后的嶄新教育范式。傳統德育是一種以“知識性”為主導理念的模式,這種“知性論”德育的哲學取向是主客體二元分立的人際觀、自然觀與心靈觀,其關注點重在師生之間的理論知識型紐帶關系,忽略了生與生之間,師與生之間的道德體驗關系,其德育過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德規范知識傳輸的實踐祥態,而生態德育從生態意識、生態智慧和生態德行這三重生態的視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過程中的關系,強調道德教育回歸生活實際,在生態體驗視界中深度領悟生存實踐的關系。它試圖把長久以來無法解釋和無法確認的人類自身、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行為中的一系列棘手問題的認識與處理,納入德育視野,以一個嶄新的思路去培養一種具有更高人類品性的新人。
5. 下列對“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生態道德教育要求人類以一種新視角處理環境和生態問題,是一種適應現代人類生存需要的嶄新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