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d.傳統觀點認為太陽系中本應有3 000顆彗星,而目前只觀測到400多顆,是因為絕大多數彗星在圍繞太陽飛行一兩圈后就分解了。
答案 a
解析 “彗發和彗尾就逐漸蒸發”不對,原文是彗核蒸發為彗發和彗尾;“從宇宙中消失”也不對,還剩下了塵埃顆粒。
8.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奧特星云是屬于太陽系的一種天體。
b.XX年美國“廣域紅外勘察者”探測器發射后,才能證實英國科學家“暗彗星”理論的正確性。
c.英國天文學家所說的“暗彗星”來自于奧特星云。
d.奧特星云可能含有數千億顆彗星,其中絕大多數是“暗彗星”。
答案 c
解析 a項由奧特星云“可能含有數千億顆彗星”而太陽系“有大約3 000顆彗星”可以得出;b項說證實“暗彗星”理論的“正確性”不對;d項“暗彗星”是在太陽系范圍之內。
六、(山西省平遙縣XX年4月高三高補質檢)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近來,蘭州大學的科研人員,正在試圖通過dna技術來解開史學界的一個爭論:甘肅到底有沒有“羅馬軍團”。
公元前53年,在古安息(今伊朗一帶)作戰的羅馬軍團神秘失蹤,成為史學上的一樁懸案。19世紀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謙的英國著名漢學家,對此做過大量工作,在他的著作《古代中國之驪罷城》一文中稱: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罷”,后又改稱為“大秦”,《后漢書•大秦傳》就是以“大秦國一名驪罷”這句話起首的。文章指出,中國古代以外國國名命名的城,當時只有新疆的庫車和溫宿,它們都是襲用移民的舊稱。“驪罷”
城的出現,自然會與有外國僑民有關。作者進而運用史料說明,驪罷城最早在中國西漢版圖上出現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羅馬帝國向安息要求遣返戰俘的時間。
2 0XX年后,英國學者大膽推測,這支羅馬軍團可能來到了中國,并認為該“驪罷”城就是當時漢朝政府為安置流落到中國的古羅馬人所建。隨后,澳大利亞、前蘇聯、中國等國家的一些學者也參與了進來,并在古“驪罷”所在地甘肅永昌縣境內,發現了一些高鼻梁、深眼窩的村民,認為他們就是羅馬人的“后裔”。
中外學者查閱了大量史書,終于從班固所著《漢書•陳湯傳》中獲得突破。據此書記載,公元前36年,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兵討伐郅支單于,戰于郅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時,在這里見到了一支奇特的軍隊,“土城外有重木城”拱衛,其“步兵百余人,夾門魚鱗陣,講習用兵”。而這種構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形狀的防御陣勢,只有古羅馬軍團采用過。《漢書》上說,陳湯率領的漢軍攻克“重木城”,以“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余人”而告勝。
負責該項科研計劃的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謝小冬博士指出,對于一個群體甚至一個民族的源流,可從歷史、考古、語言、文化、體質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但這些材料往往容易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獲得直接證據,而人體中的dna核苷酸序列,具有穩定的世代遺傳性質,隨著dna分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y染色體非重組區域確定的遺傳標記,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解讀人群起源、遷徙、演化的“金鑰匙”。因此,從群體遺傳學角度,利用dna技術,成了解開這一問題的最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