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屬于“鈔關與區域經濟網絡的建立和城鎮發展密切相關”的一項是( )
a.明清運河鈔關的設置是政府利用稅收杠桿調節供求關系、收益分配關系的工具,同時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b.鈔關是中央直轄機構,由政府派員直接管理,提升了設關城市的政治地位。
c.鈔關設在運河沿岸重要城鎮,繁榮的貿易促使運河各鈔關所在城鎮的經濟發展,并進而帶動了周邊區域經濟約發展。
d.鈔關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關涉到城鎮入口數量與結構性變化,部分地解決了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的生活來源問題。
答案 a
解析 總體評價,且是宏觀作用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京杭大運河使南北商品得以流通,繁榮的貿易使鈔關的設置成為必要。
b.明代的禁海政策,使京杭大運河成為全國商品流通的主干道;康熙廢除海禁,商品流通格局變為運道和海道并行。
c.征稅是鈔關的職能之一,征收稅款大部分要上繳戶部,用以漕船、軍餉以及賑濟災民、修建河堤等。
d.鈔關的沒置以財政需要為目的,但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答案 b
解析 注意是“南北”,而非“全國”
XX年3月更新
一、(XX屆浙江華維XX屆高三綜合試卷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題。
荷葉“一塵不染”的秘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的圣潔已經被人們稱頌了近千年之久。現在,科學家們終于發現了荷葉一塵不染的秘密。這一發現不但令人們感嘆大自然的精妙構思,還給材料科學家帶來啟發。一場自清潔材料的革命因此揭開了序幕,有望使人們擺脫污漬的煩惱。
(2)20世紀90年代,德國波恩大學的植物學家巴斯洛特首次發現并解釋了荷葉的自清潔效應。他在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植物葉面時,為防止微小灰塵帶來的干擾,總是將葉面清洗干凈。但是,他發現有些植物幾乎總是保持一塵不染,荷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他發現荷葉表面分布著許許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結構,而整個荷葉,包括這些凸起結構的表面,又被更為微小的納米尺度的植物蠟的晶體所覆蓋。這種獨特的結構就像是一片連綿不絕的長滿參天大樹的丘陵。
(3)植物表面的蠟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結構可以吸附空氣,這一層薄薄的“氣墊”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與荷葉表面的實際接觸面積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葉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滾動。同時,微小的凸起結構也使得荷葉表面的灰塵和污物與葉面的接觸面積很小,這樣就減小了污物與荷葉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當水滴在葉面上滾動時,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隨著水滴的滾動被帶走,因此荷葉在雨后顯得格外清爽潔凈。
(4)荷葉的超疏水性依賴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蠟和表面獨特的凸起結構。科學家們對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頭葉、紫羅蘭等進行探索,發現許多植物葉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葉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觀凸起平行于葉邊緣有序排列,還可以使水滴定向滾動。除此之外,鴨、鵝、部分水鳥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條形結構,這樣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