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6. 下列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它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與自然關系后形成的共識。
b.它具有民族色彩鮮明、內涵豐富深刻而內容十分復雜的特點。
c.它已經解決了主觀認識與客觀世界相統一的問題。
d.它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人類如何廣泛地利用自然。
答案 b
解析 a項“理性地思考”有誤,文中第2段指明“其中……也有錯誤的觀點”。c項“已經解決了”有誤,
原文只是說“關注”“思考”二者的統一。d項“核心問題”應是原文第2段所說的“人類行為與自然界的
協調”。
7. 下列對文中恩格斯有關論述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闡述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協調統一的問題。
b.提醒人們不要隨意干涉自然界的慣常行程。
c.認為思維規律和自然規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豐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答案 d
解析 原文中無恩格斯“指出”“它的局限性”的信息。
8. 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優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現代人重視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對現實及發展問題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著對其思想內容的全盤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可解決當今世界因工業化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
答案 d
解析 d項中“各種社會問題”將解決的范圍擴大了,原文最后說到的“自然環境被污染、生態平衡遭破
壞”都屬于環境問題。
十四、(安徽省屯溪一中XX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紡 車
人類區別于動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著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離開紡織,而中國古代紡織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術發達,并一度領先于世界。
只要稍作考證,就知道織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紙術發明得更早。距今已有將近三千年歷史的《詩經》中就有不少關于布、紡織、衣裳的記載。如《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再者,古人寫字先寫在竹簡上,然后是帛上,那時肯定也就有了棉布。而蔡倫造紙是漢代的事了,他造紙用的原料不外是“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等物,這些足以說明布的出現遠遠早于紙的出現。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便出現了簡單的紡墜和腰機。早期的紡墜多用獸骨制成,又有以石、陶、玉等材料制作者;形狀有鼓、圓、扁圓、球、錐、四邊、蘑菇及齒輪等形狀。其工作原理為一手轉動拈桿,另一手牽扯纖維續接,將各種纖維紡捻成線,以增長其長度和增大其強度。腰機為一種原始織機,又稱“踞織機”,腰束一帶,席地而織,右手持打緯木刀打緊緯線,左手投緯引線,將紡線編織成布匹。因紡墜紡紗效率較低且紗線拈度不均勻,故所紡織的布匹比較粗糙。但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被沿用了幾千年,直至20世紀50年代,一些少數民族仍在用紡墜捻線、腰機織布。
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紡車、織機等相繼出現。紡車初為手搖,即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后發展為腳踏,即采用腳踏板提綜開口,這樣將手解脫出來專門從事投梭和打緯,比原始紡車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至60倍,是紡車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其出現時間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紡車自發明后,至漢代已非常普及,直至近代,在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為主要的紡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