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a.土地電之所以在中國被封殺,是因為它是一種“土儀器”,并且這種預測方法和手段不穩定,容易受到
干擾。
b.土地電的發明權在中國,但80年代后卻被西方使用,如今響徹全球的van方法就是土地電方法的使用
和改造。
c.如果中國不中斷土地電的使用,國家重視土地電的發展與改造,那么在利用土地電對地震的預測方面,
我國現在很可能會居世界前列。
d.雖然人們通過各種方法對地震進行預測,但要想準確預報出每一次破壞性地震并避免地震造成的人員傷
亡,仍然是世界難題。
答案 a
解析 預測方法和手段沒有問題,主要問題在觀測技術和數據分析上。
三、(陜西省咸陽市XX屆高考模擬檢測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河南文物局提出確認曹操墓葬六大依據
張波
身為古代偉人,曹操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墓到底在哪里?1000多年來,眾說紛紜,謎團重重。日前,國家文物局鄭重公布,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東漢大墓,就是傳說中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該大墓的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券墓,規模宏大,結構復雜,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個側室構成。斜坡墓道長39.5米,寬9.8米,最深處距地表約15米;墓壙平面略呈梯形,東邊寬22米,西邊寬19.5米,東西長18米;大墓占地面積約740平方米。
該墓曾數次被盜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隨葬品。這批文物中,尤其以刻銘石牌和遺骨最為珍貴。此次共出土刻銘石牌59件,有長方形、圭形等,銘文記錄了隨葬物品的名稱和數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極為珍貴,分別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銘文。在追繳回的該墓被盜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銘文。這些出土文字材料,為研究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依據。
除上述器物外,該墓還出土有大量畫像石殘塊。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員還發現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其中,墓主人為男性,年齡在60歲左右。經鑒定,他就是傳說中的曹操。
做出這樣的判斷究竟有哪些有力證據呢?
第一,這座墓葬規模巨大,總長度近60米,磚券墓室的形制和結構與已知的漢魏王侯級墓葬類似,與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該墓未發現封土,也與文獻記載曹操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情況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畫像石等遺物具有漢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與文獻記載、出土的魯潛墓志等材料記載完全一致。據相關史書記載,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陽,二月,靈柩運回鄴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門豹祠西原上”。調查資料顯示,當時的西門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橋南行一公里處,地屬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這座大墓就在西門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趙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駙馬都尉魯潛墓志,也明確記載了魏武帝陵的具體位置就在這里。
第四,文獻還明確記載,曹操主張薄葬,他臨終前留下《遺令》,“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也在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證:墓葬雖規模不小,但墓內裝飾簡單,未見壁畫,盡顯樸實。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證皆為曹操平時“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裝飾品也應是曹操日常佩帶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