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⑤如是,話題就回到“煙花三月下揚州”上頭,知道揚州的地理與歷史,就知道什么季節到揚州最好。因為沒有紅楓,更沒有與紅楓相配的壯闊逶迤的峰巒溝壑,秋老時分到揚州的意義就不大。杜牧說“秋盡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氣象。鶯歌燕舞的三月卻不一樣;那楊柳岸畔的水國人家,那碧波深處的江花江草,園林臺榭、寺觀舫舟,一色兒都罩在迷離的煙雨之中。此時的揚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輪廓都被朦朧的雨霧軟化了下來,曲折的小巷浮蕩著蘭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畫舫,禪院的鐘聲,每一個細節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極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句子把我們東方人的審美意趣,寫得如同夢境。在三月的揚州,我們是可以尋到這種夢境的。
⑦為了這夢境,我曾動了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念頭。XX年,我打聽何處可以雇一條船,邀二三好友于黃鶴樓下出發,一路吟詩作畫,聽琴吹簫到揚州去。結果人家告訴我,現在從武漢到揚州,根本無水路可通。后來打聽到,從杭州或蘇州出發,可從運河到達揚州。我又來了興趣,讓朋友去覓一只畫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這一段運河雖然暢通,但除了運送貨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絕了蹤跡。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條船于煙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訪唐代的揚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賞今日生機勃勃的揚州,只能自駕車從高速路上去了。
(選自《中國小說》,有刪節)
1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與凜冽闊大的北地氣象相比,揚州城的景色顯得溫婉綺麗。
b.揚州在歷史上雖屢經戰亂,但繁華的氣象卻并未因此頹敗。
c.煙雨迷離的揚州城詩意盎然,體現了東方人的審美意趣。
d.作者以古襯今,滿懷深情地贊美了今日生機勃勃的揚州。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作者寫揚州是追尋詩意的夢境,表現了對揚州的“風流不再”的悵然若失。
17. 文中加點處是唐詩名句,請任選兩處,簡要分析其在文章結構中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在結構上總結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風光進行對比。
煙花三月下揚州:是作者謀篇布局的著眼點,在結構上收束全文,引起下文,有貫通全文的作用。
秋盡江南草木凋:在結構上承上啟下,意在引出下文對揚州三月時節的景色描寫。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結構上照應全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審美意趣,引出下文。
注:任選兩處作答,意思對即可。
【試題分析】考察名句的結構的作用。
【高考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易錯提醒】注意題目“結構”一詞。。
【備考提示】結構作用要注意本身在文中的位置,與題目、開頭、上文、下文、結尾、主題的作用。注意回答結構時的術語:總結、起領、承上啟下、揭示中心、照應、鋪墊、伏筆、懸念、突轉等。
18. 在描述揚州景物時切入的角度及語言的運用很獨特,請結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賞析。(6分)
【參考答案】(1)作者從“小秦淮”與“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揚州景物“尺水玲瓏”、“小家碧玉”的詩化意味。
(2)多用古詩和四字詞語,整句和散句的交錯使用,言辭清麗,格調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