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二、(07湖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最近在死海中發現了一種叫嗜鹽菌的極小微生物,對它的研究,讓科學家們探知了更多有關生物技術和癌癥的秘密,也許還有助于解決一個難題:如何讓宇航員在太空旅行中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宇宙射線能穿透宇航員的身體,損傷人體細胞中的dna,引發癌癥和其他疾病。dna損傷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患各種癌癥的原因之一。
嗜鹽菌似乎是修復dna損傷的高手。為了解其中的奧秘,馬里蘭大學在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資助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員用輻射轟擊法破壞嗜鹽菌的dna,使其分裂成碎片,但它們在幾個小時內就能將所有的染色體“召集”到一起,重新恢復正常功能。嗜鹽菌為何能有如此頑強的生存能力?馬里蘭嗜鹽菌研究項目主任喬斯林•迪魯吉羅認為,根本的原因在于嗜鹽菌是在一個原本就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地方生存和進化的。死海海水的鹽濃度是正常海水的5~10倍,多數海洋生命在死海里會很快死亡。高鹽濃度導致與輻射類似的后果,使有機體的細胞,特別是細胞中的dna受損,在這種含鹽量極高的極端環境中生存和進化,正是嗜鹽菌能夠承受輻射和其他惡劣環境的原因。在強烈的紫外線光束照射下,多數微生物會全部死亡,但80%的嗜鹽菌活了下來,且能繼續正常生存和繁殖。研究人員還做了一個實驗,將含有嗜鹽菌細胞的海水置于模擬太空的真空環境里,結果水分很快蒸發,留下的鹽分形成了含有微量水分的結晶體,嗜鹽菌細胞躲藏在這些像一個個小房子似的鹽的晶體里,能避免進一步的干燥缺水,可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半休眠狀態。如果鹽的晶體有機會重新溶入有水環境中,嗜鹽菌細胞會重新活躍起來,修復由于缺水引起的dna損傷,迅速恢復正常的生存活動。
嗜鹽菌為何能在這一系列實驗中存活下來?迪魯吉羅研究小組和西雅圖系統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用現代基因測試工具觀察嗜鹽菌細胞dna受損的全過程,發現嗜鹽菌在受到強烈紫外線照射和被置于模擬太空的真空環境后,其整套“分子修復工具”都被激活了。所謂“分子修復工具”是一種叫做酶的蛋白質。嗜鹽菌里有著一定數量承擔修復工作并“隨時待命”的酶,當受到致命劑量的輻射照射時,這些“埋伏”著的酶會很快出動,對dna進行“搶救”,然后其他種類的酶繼續其修復工作,并激活產生這些酶的基因。迪魯吉羅研究小組還發現,在嗜鹽菌2 400個基因的基因組里包含了好幾套獨特的dna修復“工具”。嗜鹽菌的這些dna修復“工具”,有的其他動植物也有,有的則是細菌才有的,還有的是一種叫做archaea的太古代微生物(嗜鹽菌所屬的種類)所特有的,嗜鹽菌則擁有所有這些修復“工具”。此外,它還有幾種別的物種所沒有的新奇的dna修復“工具”,所有這些dna修復“工具”,對研究人類的dna修復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也許能為增強人體修復dna受損的自然能力開辟新的途徑,并將極大地造福于太空旅行的宇航員,因為archaea太古代微生物中的許多修復蛋白質與真核細胞(包括你我在內的生命組成形式)中的修復蛋白質非常相似。
6.依據原文,不屬于科學家們所做的嗜鹽菌實驗的一項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