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評價。
答案 d
解析 茶葉的綜合表現和綜合反映信息交叉
6.下列關于沏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飲茶要選好茶,好茶的標準是條索緊、嫩度好、鋒苗多、色澤潤、香氣高、滋味醇、葉底勻、湯色清,
沖泡時宜首先濾去雜質污物。
b.泡茶宜用軟水,燒水宜用硬質木炭或電,為避免城市的自來水影響茶湯的色香味,故宜將自來水凈化或
者在容器內貯放24小時后使用。
c.依據茶葉品種選用不同溫度的水沖泡,沖泡時聞與水溫有關,85℃水溫以4分鐘為佳,93℃、3分鐘可
作為沖泡的最佳溫度和時間。
d.選用茶具宜講究,多數茶應首選紫砂茶具,次選白瓷茶具,最次是保溫杯、塑料杯等;為便于觀賞,沖
泡細嫩茶特別是毫尖茶宜用玻璃杯。
答案 c
解析 偷換概念,沖茶的水溫與茶葉的檔次有關,文中沒有涉及品種。
7.根據原文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購買茶葉時,既要關注芽葉比例、有無鋒苗以及老嫩、松緊、鮮暗等外觀特點,還應沖泡一杯,看其色,
嗅其味,品其香,衡量其內在品質。
b.只要是好茶,人們都會在呷第一口時感到滿口清香、肺腑空靈,第二口時感到神精氣爽,并于慢啜細品
后進入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c.電影電視節目中常有飲用蓋碗茶的情節,飲者多用杯蓋在水面上括兩下,這似乎是程式化的表演動作,
其目的在于括去水面上的泡沫。
d.中國茶藝是學問與藝術的結合,茶、水、器、環境、技藝、心靈的完美統一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一般飲
茶者較難達到這種境界。
答案 b
解析 忽略了原文的條件,好茶,還需要善飲者。
五、(山西省康杰中學高三5月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中國詩歌自身的調節功能
中國詩歌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種調節功能,其語言形式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從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隨著漢語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形成新節奏。二二節奏的四言詩是詩歌的早期形式,隨著《詩經》時代的結束而趨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詩,如曹操的《短歌行》那樣的佳作實在不多。中國詩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節奏的五言和四三節奏的七言。四言詩一句分成均等的兩半,節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個音節,寓變化于整齊中,節奏活潑。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為什么七言沒有繼續加長,發展為九言呢?我想這是因為一句詩七個音節已經達到讀起來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長到九言讀起來呼吸急促,這樣的詩行不容易建立起來。
在音節變化的同時,格律也在逐漸嚴密化。中國詩歌是從自由體的古詩走向格律體的近體詩,但格律體確立之后自由體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體并存著,各有其特長。就一個詩人來說固然有的擅長自由體,有的擅長格律體,但兩方面的訓練都是具備的。在自由體和格律體之間始終沒有分成派別。它們互相補充發展各展所長,共同促進中國詩歌的繁榮發展。
從深層考察,詩歌的發展,乃是性情與聲色兩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從重性情到重聲色,也是中國詩歌史的第一個轉變,這個轉變發生在晉宋之際,具體地說是在陶謝之間。這恰好也正是近體詩的各種技巧被自覺加以運用的時候。明代的陸時雍說:“詩至于宋,古之終而律之始也。體制一變,便覺聲色俱開。謝靈運鬼斧默運,其梓慶之鑢乎。”具體地說,這個特性轉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從重寫意到重摹像,從啟示性的語言轉向寫實性的語言!段男牡颀•明詩篇》說:“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指出了轉變后的狀況。從陶到謝的轉變,反映了兩代詩風的嬗遞。正如沈德潛所說:“詩至于宋,性情漸漸隱,聲色大開,詩運轉關也。”(《說詩晬語》)重聲色的階段從南朝的宋延續到初唐,一方面豐富了表現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嚴密的格律體,到盛唐,性情與聲色完美地統一起來,于是達到了詩歌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