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c. 盡管人造生命與克隆存在質的區別,但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制造出新的生命。
d. 人造生命的研究盡管已經取得重要進展,但要付諸現實,還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答案 b
解析 b項夸大其辭。“新的細菌種類”可能替代的只是石油和煤作為能源的用途,石油和煤其它方面的用途它并不能替代。a項見“這表明人類目前不僅可以‘讀懂’自己的基因組,而且還可以成功地通過人工手段進行復制”。c項由第三段開頭的表述可以推知。d項從文中仍在繼續試驗和目前科學家關于這項研究的倫理和應用方面的爭議看,結論正確。
十二、(云南省昆明一中XX屆高三年級第五次月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掠奪式發展是地球無法承受之重
不要再說“如果”、“但是”了,應該付諸行動。在十幾年間,人類打亂了地球用45億建立起來的一些平衡。地球是脆弱的,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不會長久的。全世界專家的報告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我們的發展方式與地球資源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除了今天吸引我們消費注意力的石油之外,還有那些生命必須的資
源——首先是淡水——因為受到破壞而再也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更不用說每年以1 6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的原始森林,隨之一起消失的不僅是整個動植物群落,還有抵御自然災害的天然屏障,此外再加上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的各種影響,它們如今已經演變為一個惡性循環:洪水、酷暑、暴風雨……而這些僅僅是開始。隨著崛起的發展中國家打算采納跟我們一樣的消費方式,我們陷入了一場全球困境。
這種過度開發將不會惠及所有人。今天,地球上的60億人中有30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2美元。人們因為石油、水和捕魚而發生沖突……只要存在財富和資源的分配不公,這些沖突就不可避免。到2050年,有80億到120億人生活的地球會是什么樣子呢?人們要迎接這樣的挑戰:協調人類的持續擴張和地球的有限資源;協調經濟需求和生態的迫切需要。法國著名生態保護者尼古拉•于洛認為:“改革發展的方向是唯一的機會。這是一場人文主義斗爭,涉及人類的未來。在此背后,存在這樣一些問題:人類的發展方向在哪里?進步的方向在哪里?更多地消費還是更合理地消費?更多地生產還是更合理地生產?‘擁有’更重要還是‘存在’更重要?”
早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學家、科學家和生態學家們就已經開始思考持續發展和資源有限的地球之間的協調性。有些人主張實現人口零增長以節約遲早要枯竭的自然資源;還有人尋找在尊重環境的前提下使經濟生產和社會進步相協調的方法。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由此產生。在1987年提交給聯合國的報告中,它被定義為“一種既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發展”。
但是,富裕國家把他們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變都想象成被剝奪。1992年,老布什就宣稱“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議”!人們的行為肯定要逐步改變。只不過,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要求社會各方人士如政治家、工業家、研究者和其他公民都動員起來。要合理采集資源,合理消費資源,尋找資源替代品,公平分配資源。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在法國的負責人圖弗諾說:“在20年中,運用稅收優惠政策,有可能扭轉消費方向、改變運輸的總量和發展對環境影響小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