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但是性情與聲色的統一畢竟不能維持多久。盛唐半個世紀一過,二者便又開始分離。重性情的,聲色不足;求聲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統一的詩作雖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統一維持一個時代的再也沒有了。中國詩歌史總的看來是輝煌燦爛的,但其頂峰也不過只有一個盛唐,半個世紀而已。
5.下列對中國詩歌自身“調節功能”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調節功能”是指歷久不衰的中國詩歌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求變的一種特性。
b. 其語言形式的調節功能體現在不斷形成新的詩句節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 語言形式的調節功能還體現在規律的逐漸嚴密化:格律體取代了自由體。
d. 調節功能還體現在性情與聲色的交互作用上,從而使中國詩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答案 c
解析 “格律體取代了自由體”有誤。
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隨著人們對《詩經》興趣的降低,《詩經》的時代結束了,人們由此感覺到二二節奏的四言詩越來越僵化。
b. 中國詩歌沒有從五言七言發展成九言,是因為五言七言寓變化于整齊之中,節奏更為活潑的緣故。
c. 明代的陸時雍和《文心雕龍•明詩篇》都指出了兩代詩風的嬗遞發生在陶淵明和謝靈運之間。
d. 晉宋之間,詩歌轉變主要表現在從重寫意到重摹像,從啟示性語言轉向寫實性語言兩個方面。
答案 d
解析 a.“對《詩經》興趣的降低”文中無依據;b.原因是九言“讀起來呼吸急促”;c. 《文心雕龍•明詩
篇》只指出轉變后的狀況。
7.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國詩歌能夠歷久不衰,是因為人們在詩歌創作中總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調節的狀態。
b. 中國詩歌的發展是從自由體走向格律體,后來出現各種技巧被自覺運用的重聲色階段也就不足為奇了。
c. 古詩與近體詩的長期并存,說明在中國詩歌史上對詩歌語言形式層面的追求意義不大。
d. 從詩歌的發展來看,性情與聲色兩者只有完美統一起來,才能真正成就詩歌的燦爛輝煌。
答案 c
解析 不能因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對語言形式追求而產生的二者互補共同促進中國詩歌繁榮發展的意義。
XX年4月更新
一、(河南省長葛市第三實驗高中XX屆高三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人真是由猿進化來的嗎?
人腦的變化,是進化論的重要依據。進化論認為人的聰明程度跟腦容量的多少有關,新人的腦容量比古人多,古人比猿人多,因而人類就逐漸聰明起來。
我們不說考古學家往往根據一兩顆牙齒、半片頭蓋骨化石作為依據,進行推論,難免有人為因素摻雜其間,未可全信。蘇格蘭一些3.7億年前的化石,以前的研究者都視為魚類化石,而后經考證,這些骨骼具有四足動物的特征。單說根據現代醫學論證,人的聰明程度并不完全取決于腦容量的多少,腦容量較少,甚至無腦的聰明人不斷見諸報端,而腦容量超出常人重的白癡也不乏例子。
根據考古學材料可知,新人的腦容量與現代人不相上下,那么新人就該同現代人一樣聰明。換句話說,5萬多年來,人類似乎并沒有進化。如果進化,那么現代人的腦容量應該是最重的。也就是說,按進化論觀點,人的腦容量永遠也不會有相同的時候。我們按進化論的觀點推論開去,勢必會有這樣的結論:人類的腦容量相同,則說明這段時間人類沒有進化;若進化,則腦容量不應該相同。所以,新人與現代人的腦容量相同,恰好證明進化論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