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c、在每一種新產品誕生的同時,就需要有更多的技術與發明來解決這種新產品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這是人類所面臨的困境。
d、單純依靠所謂的技術進步或者設計師的努力,設計出既能滿足人們需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產品,只是烏托邦式的理想。
答案 b
3、從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隨著對全球環境危機的研究越深入,阿爾•戈爾愈發相信“污染—治理—更為嚴重的污染”是一種人類外在危機的內在表現。
b、西美爾指出,人類追求幸福舒適生活方式這一目標為追求這一目標的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較高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征和主要問題。
c、當科學技術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時候,海德格爾發出覺悟嘆息的原因是找不到可以解決問題的任何方式和答案。
d、何塞•盧岑貝格認為,人類只有發自內心地敬畏自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問題,才有可能最終解決好“綠色”問題。
答案 d
十六、(天津市五校XX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聯考)閱讀下面一段科技文閱讀完成5~7
核 電 安 全 嗎?
衡陽將要建造一座核電站,選址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中。人們不免擔心:核電安全嗎?
一般來說,人們對發展核電在安全上的擔心,既與核電存在著放射性潛在危險的特點有關,也與核電在近50年發展史上曾發生過美國三哩島和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兩次嚴重核事故有關。人們對發展核電在安全上有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從核電站在世界上運行了已近50年的實踐看,應該說,核電是非常安全的。
資料顯示,自1957年美國第一座核電站運行以來,到目前為止各核電站已累計運行了1萬多堆年,就是其間發生過的兩次嚴重事故,也只有一次有放射性物質逸出,造成環境污染和人員傷亡。
專家說,這種高安全的運行紀錄,在能源發展史上,包括常規電廠、煤礦、油井、水壩等,都是絕無僅有的。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安全紀錄,一是核電站在設計上都采用了縱深防御原則,設有多道屏障和多重保護,以確保電站能夠安全、可靠、正常地運行。萬一發生事故也可盡量將放射性物質限制在反應堆廠房內而不向外界擴散。即使發生泄漏,也可啟動應急計劃,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二是法規上對核電站的選址、設計、建造、運行直到退役各個階段都有嚴格的安全規定,并有一套安全監督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以保證各項安全法規和制度能得到貫徹執行。
專家同時指出,即使是曾經發生過的兩次嚴重核事故,它對環境和公眾造成的危害也并不像傳言那樣離譜。1979年發生的美國三哩島核電站2號堆事故,是由于設備故障和人員錯誤操作,才造成了三分之二堆芯融化或嚴重損壞,有50%的氣態裂變產物從燃料中釋放出來進入安全殼。其中,揮發性裂變產物碘絕大部分溶解于安全殼內的水中,惰性氣體氮和氙則存留在安全殼的空氣中,均沒有泄漏到外部環境,也沒有對公眾造成任何輻射傷害。
1986年發生的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石墨沸水堆事故,則是由這一堆型的本身設計缺陷和運行人員的違章操作造成的。事故造成堆芯融化,融化物和燃料碎粒與冷卻劑發生劇烈化學反應,引起了蒸汽爆炸,石墨燃燒,主回路系統和反應堆廠房被破壞,大量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導致整個北半球受到氣載放射性物質不同程度的污染,也造成了全世界的震驚和恐慌。此次事故確實嚴重,但也絕不像一些媒體謠傳的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