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這一理論在原理上似乎能夠解釋得通。但是,也并非無懈可擊。有批評者指出,氨和甲烷這兩種氣體固然能夠為地球保暖,可是,由于這兩種氣體的化學活性非常高,會和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在大氣中的生命期很短,所以,如果在大氣中的含量穩定的話,那么必須能夠得到隨時補充,才能維持一定濃度;那么如何為大氣補充這兩種氣體呢?
有人認為,當時地球上的生命可以補充氨和甲烷。但是,這僅僅是個猜想。這兩種氣體如何維持較高濃度,使地球保持溫暖呢?我們無從得知。而遠古時代的氨和甲烷是否由生物活動所制造?這個問題至今仍無解。
現在,大部分科學家還是接受薩根和馬倫的基本想法,只不過做了一點修正。現在的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碳才是當時主要的超溫室氣體,而不是氨和甲烷。假若二氧化碳曾在遠古時代使地球維持高溫,那么同樣的歷史是否會重演?如果遠古時代的二氧化碳濃度是今日的數百倍,而且的確是讓地球維持高溫的因素的話,那在接下來的三十億年間,太陽的亮度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又是什么因素使地球不至于過熱?
關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許多的假說。
以現在的研究水平,還不能斷言這些關于早期大氣的理論是否正確。不過,在這些假說的帶動下,的確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一些巧妙且具原創性的看法,支持氣候變化是受生物調控的,并試圖解釋早期大氣的溫度之謎。
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地球上的生物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又與地球環境的改變有著莫大的關系。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其中的關系,同時也是為解決今天的環境危機尋求突破。
(選自《百科知識》XX年9月下半月)
6.下列對于“超溫室效應”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超溫室效應是用以解釋地球在遠古時代氣候得以保持溫暖的一種假設。
b.超溫室效應認為地球遠古時候大氣層中兩種主要溫室氣體是氨和甲烷。
c.超溫室效應認為遠古時代地球所接受的太陽能量遠遠不如現在。
d.超溫室效應認為地球上的生物能夠源源不斷地制造氨和甲烷。
答案 d
解析 “超溫室效應”是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薩根和馬倫提出的一項假設,d項所說不是他們假設中的內容。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溫室效應是一種主要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所引發的地球氣候暖化的保溫效應。
b.盡管說遠古時代太陽帶給地球的能量遠比現在的少,但地球的溫度卻與現在接近,一點也不寒冷。
c.大部分科學家都認可薩根和馬倫提出的“超溫室效應”假設,但在主要溫室氣體問題上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