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早期紡車的錠子數目一般為二至三枚,最多為五枚。宋元之際,逐漸產生了一種利用水力驅動并有數十個錠子的大紡車,還有利用畜力驅動者,使其具備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紡織效率(以紡麻為例)從一般紡車日紡紗三斤發展為一晝夜紡紗一百多斤。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于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其技術領先于西方(1769年英國人阿克萊制作的水車紡機)四個多世紀。
古代紡織技術的領先使中國享有絲綢之國的美譽。戰國時期,齊國的絲織品便舉世聞名,能“織作冰紈綺繡純麗文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齊(濟)陰之縑”、“亢父之縑”均為一時名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絹、綺、羅等大量絲織品為后世留下觀瞻前人杰作的實物,尤其是被譽為國寶的“素紗禪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織造技術之高超實乃巧奪天工。
1.以下不能作為“布的出現遠遠早于紙的出現”這種說法依據的一項是( )
a.我國古代紡織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術發達,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b.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是漢代人,而距今約三千年的《詩經》中就有關于布的記載。
c.古人先是在竹簡上寫字,然后是在帛上寫字,之后才是在紙上寫字。
d.蔡倫用來造紙的原料中就有“麻頭、破布、魚網”等紡織用品。
答案 a
2.以下關于紡墜的信息,錯誤的一項是( )
a.紡墜是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出現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
b.早期的紡墜大多是用獸骨制成的,但也有用石、陶、玉等材料制作的。
c.一手轉動拈桿,另一手牽扯纖維續接,這就是早期紡墜紡線的工作原理。
d.紡墜所紡織的布匹比較粗糙,是因為紡墜的紡紗效率較低且紗線拈度不均勻。
答案 d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些少數民族直到上世紀50年代還在使用沿用了幾千年的紡墜紡紗,主要是因為這種紡紗工具操作簡便。
b.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具有傳統性能的紡車是紡車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初為手搖, 后為腳踏。
c.宋元之際出現的水力大紡車已具備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這種紡車將自然力運用于 紡織機械,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
d.“齊陰之縑”“亢父之縑”和“素紗禪衣”都是古代留下的紡織品文物,織造技術高超,巧奪天工,舉世聞名,被譽為國寶。
答案 c
十五、(遼寧省鐵路實驗中學XX屆高三上學期階段性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綠色設計是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的一股國際設計潮流,它反映了人們對于現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人類物欲的膨脹,人類在向大自然無休止的索取過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無情懲罰。在這種大背景下,“綠色設計”被提出來。它的核心,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它要求不僅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要使產品及零部件能夠方便的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這在當下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是筆者認為概念化的“綠色設計”存在這樣一種危險:即綠色設計僅僅成為人類欲望無限擴展的一種階段性“緩沖”,揭開“綠色設計”的面紗,暴露出來的仍然是人類赤裸裸的貪婪。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人們在熱衷于“綠色設計”的同時,為實現“綠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術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上,對綠色設計的盲目狂熱還可能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