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d.對地球早期大氣的溫度之謎進行研究的目的是為解決今天的環境危機尋找突破口。
答案 b
解析 “但地球的溫度卻與現在接近”在原文中無依據,屬于主觀臆斷。
8.下列關于“超溫室效應”理論可擊之“懈”的表述,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地球上的生物根本無法隨時補充大氣層中的氨和甲烷,導致為地球起保暖作用的氨和甲烷的濃度難以維持。
b.為地球起保暖作用的氨和甲烷化學活性非常高,在大氣中的生命期很短,難以維持一定的濃度。
c.二氧化碳不僅是當今地球的溫室氣體,同時也是遠古時代地球主要的超溫室氣體。
d.地球環境的改變導致地球上的生物面貌相應發生改變,反過來,生物面貌的改變也必然會影響地球環境。
答案 b
解析 第四段開頭“這一理論在原理上似乎能夠解釋得通。但是,也并非無懈可擊”后面的內容就是對“超
溫室效應”理論可擊之“懈”作出的說明。
9.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從宇宙歷史來看,地球從太陽中獲取能量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遠古時候遠遠不如今天獲取的多。
b.科學家研究地球遠古時候的氣候狀況,目的是為現今地球溫室效應日漸加劇這一環境問題尋找對策。
c.作為溫室氣體,氨和甲烷與二氧化碳一樣,大都是地球生物活動制造出來的產物。
d.二氧化碳與氨和甲烷相比,化學活性更弱,更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因而生命期也就更長。
答案 c
解析 “氨和甲烷”是溫室氣體,只是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薩根和馬倫的“起溫室效應”的假設,科學界尚未
證實。而它們是否由生物活動所制造這個問題至今仍無解。c項說法錯誤之處在于把設想當做現實來理解。
十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高強度新型碳納米管纖維研制成功
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科學教授阿蘭•魏德爾與美國陸軍士兵研究開發中心的研究人員共同研制出一種新型碳納米管纖維。該碳納米管纖維上最脆弱的地方也需要1吉帕斯卡的應力才能折斷,強度足以與鋼鐵相媲美。
碳納米管是一種棉線狀的碳分子,帶有僅一個原子厚度的壁。雖然它們具有非常強的導電性能,但可靠性難以保證。為了制作這種超強纖維,魏德爾在熱爐中將碳汽化,然后吹出一股碳納米管流。當這些碳納米管在空中被捕獲并圍繞一個軸旋轉時,就會形成一根由數十億個分子組成的纖維,而這些分子沿著碳納米管緊密排列在一起。
研究人員認為,強度的改善主要取決于纏繞速度,以便將碳納米管更好地排列成線以及更緊密地包裹起來。研究人員通過調節爐溫和調整纏繞速度優化制作工藝,制作出的纖維強度較其他小組制作的要高出0.3倍。為了使制作的纖維密度更大,他們還在制作工藝中增加了一個步驟,讓纖維通過丙酮氣體。丙酮氣體可在纖維上凝結成一層液體,由于表面張力效應將納米管拉在一起,從而增強纖維強度。
新碳納米纖維一般要在施以大約6吉帕斯卡的應力時才發生斷裂,強度要高于制造防彈背心的常用材料芳綸,而且可與兩種最高強度的商業材料——基綸和迪尼瑪相抗衡。目前,研究人員已制作出一根單獨的超強碳納米管纖維,可承受9吉帕斯卡的應力,表現出具有無與倫比的超強性能,而用別的方法制作的碳納米管纖維最多可承受3吉帕斯卡的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