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星箭成功分離,衛星進入近地點高度205公里,遠地點高度50 930公里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今后一段時間,嫦娥一號在地球軌道上將進行4次變軌,衛星不斷加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到達月球引力范圍后,將通過3次近月制動,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繞月球兩極飛行的圓軌道,進行繞月探測飛行。
此次嫦娥一號繞月探測飛行將完成的科學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從而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構造單元,初步編制月球地質與構造綱要圖,為后續優選軟著陸區提供參考依據;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即對月面有用元素進行探測,初步編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圖;開展月面的微波輻射探測,獲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齡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資源量;探測地月空間環境,將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研究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境的影響。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的重大工程之一,工程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嫦娥一號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在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基礎上,突破了軌道設計、熱控、測控以及制導等一批關鍵技術!伴L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采用了遠距離測控以及控制系統的系統級冗余等技術,進行了質量可靠性升級。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飛行。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了發射場系統建設,對發射設施設備和技術系統進行了25項適應性改造;測控系統在我國原有航天測控網基礎上,首次引入了天文測量手段,并進行了國際聯網;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將調度多個地面測控站和遠望號測量船,對衛星進行持續跟蹤與測控。中國科學院有關單位承擔了建設地面應用系統的工作,研制了多種探測儀器,將開展衛星探測數據處理、管理應用等科學研究。
有關負責人稱,衛星總重2 350千克,本體尺寸2 000毫米×1 720毫米× 2 200毫米,采用三軸穩定姿態
控制,實現衛星對月定向工作。衛星在軌運行壽命大于1年。
具體飛行程序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調相軌道段。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后,通過3次近地點變軌脫離地球
軌道,進入奔向月球的地—月轉移軌道。二是地月轉移軌道段。衛星要在該階段飛行5~6天,其間會進行2~3次中途修正,以確保正確進入預定月球軌道。三是環月軌道段。當衛星到達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時,開始減速制動,通過3次近月點制動逐步降低軌道近月點,最終到達高200千米的極月圓軌道,進入正常工作狀態。從發射到進入環月工作軌道,共約8~9天。目前衛星設計飛行速度為每秒十幾千米,這一速度還可進一步提高。
根據預想,未來第二期計劃將用月球車對月面進行巡視勘察,并擬建立一個月基天文站,借助月球幾乎沒有
大氣的便利條件,對太空和地球進行觀測。二期計劃中采用的月球車,將采用全國招標的方式來選擇。如果月球車計劃能成功,那么這套方案稍作修改,就可以用到未來的火星探測中去。
針對西方國家的猜疑,我國發言人指出:中國發射繞月“嫦娥一號”衛星是堅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