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d.溴甲烷可使有的中毒者出現心臟衰竭、休克、雙目失明等癥狀。
答案 b
解析 “不光彩”的一面,是指溴甲烷的危害,而b項是對它的性狀的介紹。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熏蒸土壤時,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爛分解的有機體中,抑制病原菌的種群數量和改善土壤結構,從而形成一種“生物真空”的臨界狀態。
b.《蒙特利爾議定書》第九次締約方會議決定:發展中國家從XX年起,每年生產和消耗的溴甲烷總量不能超過1995~1998年四年間用量的80%。
c.從溴甲烷的特性來看,在實際使用中,除了用作土壤熏蒸劑之外,溴甲烷還可以用于其他物品的熏蒸和消毒。d.因為87個發展中國家將在XX年放棄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15個發達國家明確表態不再使用溴甲烷。
答案 c
解析 a項,“抑制病原菌的種群數量和改善土壤結構”的是“對農作物生長有益的生物”,不是溴甲烷;b項,應為“平均用量的80%”;d項,無因果關系。
十三、(06全國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地球氣候成因新說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發生無法預報的海流循環,導致沿岸海水的溫度大幅上升,引起氣候非典型的破壞性劇變,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這種現象促使科學家開始專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氣層”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水的熱容量是空氣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熱容量等于整個大氣層的熱容量。但是,大氣層能量變換的速度是海洋能量變換的數倍。在“海洋—大氣層”系,海洋是慣性媒質,變化緩慢,大氣層則變化多端,其全球的穩定性依靠海洋來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全球氣候的形成上,世界海洋水域起著重要作用。
人們根據世界洋水域雙層(表層和深層)循環原則,開始研究“全球海洋輸送”理論。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層循環最活躍的地區,那里就像“鎖孔”,鑰匙在里面轉動,造成地球上氣候的不穩定。北半球氣候最近XX年的變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輸送”理論。
科學家承認,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環方面還有許多問題無法回答,但已經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對大氣層的熱力和動力狀態的影響,遠遠超過人類活動對氣候產生的影響。
為了填補“海洋—大氣層”原理方面的知識空白,世界氣象組織推出一項名為“阿爾戈斯”的國際研究方案。這項方案包括建立一個全球海洋觀察網,使用漂流浮標監視海水的變化。漂流浮標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裝有測量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傳感儀。科學家認為,正是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這兩個因素影響著大氣層。
浮標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衛星取得聯系。然后,浮標用自身攜帶的水泵吸入海水,潛至2 000米深處后,壓力儀發出指令停止下潛,浮標開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標浮出海面,將收集到的信息發送給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發送完畢后,浮標重新下潛,進入下一個探測周期。與此同時,衛星把接收到的信息發送到氣象中心供研究人員分析研究。這項研究已經取得初步結論: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海洋水域急劇變暖,上面的大氣層也相應開始變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 000個漂流浮標在日夜工作。科學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資料,最終繪制“海洋氣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