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c.在研究“羅馬軍團”是否流落到中國這一問題上,外國學者早于中國學者。中國學者的不積極態度不能不令人遺憾。
d.要揭開“羅馬軍團”之謎,不應該只孤立地利用dna技術進行研究,必須從多角度做深入細致的考證工作。
答案 d
解析 a項戰役地點當時為漢朝控制范圍。b項《后漢書》中的語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罷”“大秦”。c項不積極態度錯,文中無此信息。
七、(湖南省XX屆高三•十二校聯考第一次考試)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6~8題。
由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和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之所以有人愿意生活在危險邊緣,是因為一種叫做神經傳遞素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在作祟,它是讓大腦感到快感的化學物質。
多巴胺可以讓我們在飽餐一頓后感到滿足,在心愛的足球隊獲勝后感到興奮,或者在使用了毒品后感到極度興奮,因為毒品會人為地讓我們的神經細胞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它可以讓我們在做極限運動時感到極度刺激,比如從白皚皚的險峻陡坡滑下或從高空有的機艙縱身一躍。研究人員發現,在冒險者的大腦中,儲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一般人少,這意味著冒險者的大腦更有可能在刺激來臨時瞬間充滿了多巴胺,這促使他們冒更多的險,更快地開車,更瘋狂地飲酒,甚至更大量地吸毒。
范德比爾特大學的戴維•薩爾德教授決定研究一下冒險者與普通人的大腦在多巴胺多少方面有什么不同。他給34名男女研究對象發放了問卷,了解他們對新奇事物的愛好程度,然后用一種儀器測試他們大腦中多巴胺“接收器”的多少。薩爾德教授和他的小組試圖找到一種多巴胺“調節器”,也就是當多巴胺的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這個“調節器”可以示意神經細胞停止分泌這種多巴胺。
早期的動物研究表明,在更喜歡探索和冒險的動物大腦中,儲藏多巴胺的“接收器”較少,薩爾德教授試圖證明,這個理論在人類身上同樣成立。
他說:“數據研究的結果幾乎與我們預計的完全吻合。”也就是說,和老鼠一樣,與一般人相比,更愿意冒險的人類大腦中儲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較少。
這一發現支持了薩爾德的理論,也就是說,冒險愛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時都會品嘗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因為他們的大腦中沒有足夠的多巴胺“接收器”來儲藏這些物質。這種瞬間的強刺激促使他們不斷重復同樣的冒險行為或追求新的刺激,就像吸毒者尋求新的快感一樣。
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布魯斯•科恩說:“這一發現的確有趣。這讓我們知道了為什么人類喜歡追求新奇刺激,原來多巴胺是我們追求刺激的獎勵。”
科恩說,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類追求刺激的行為,幫助研究人員找到更有效的醫治吸毒行為的途徑。如果未來的研究能夠進一步證實薩爾德的發現,證明吸毒者是因為大腦中的多巴胺“接收器”比正常人少,那么就可以設計出一種有多巴胺“接收器”作用的藥物,從而把這些病人的多巴胺水平降至正常范圍。
從理論的角度來說,薩爾德的研究結果也許可以解決專家們在分析毒癮問題時的爭論:一引起專家認為,癮君子因為長期缺少多巴胺,所以從毒品的刺激中尋求自我醫治;其他專家認為,癮君子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素與正常人無異,只是他們的大腦不能正常調節多巴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