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選自XX年第3期《航天員》,有刪改)
5.從原文看,下列對“第二地球”的解說準確的一項是 ( )
a.“第二地球”的名字是gliese581,它比太陽更小、更黯淡、溫度也更低。
b.它是科學家們通過位于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天文望遠鏡觀測發現的,是一顆類地行星。
c.“第二地球”就是gliese581c,它的直徑將是地球的1.5倍,大約為1.9萬千米。
d.“第二地球”是個“大冰球”,密度相對小,它的表面是融化的海洋、沒有一片陸地的“水世界”。
答案 b
6.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科學家梅奧認為在gliese581c上,有人們賴以生存的水與大氣層,并且溫度適合人類居住。
b.曾經大部分天文學家都用很多時間尋找、觀測與太陽系類似的星系,期待發現生命的痕跡,因為他們不相信紅矮星周圍會有生命的棲居地。
c.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天文專家澤維爾•德爾福斯認為gliese581c的表面溫度大約在0~40攝氏度之間。
d.科學界質疑歐洲科學家,認為gliese581c雖然很多數據和地球相似,但是這不能成為gliese581c就是人類未來家園的證據。
答案 b
7.下列關于文章內容的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歐洲科學家認為gliese581c上應該有和地球相似的大氣層,據此我們可以認為它上面是融化的海洋,是一片水世界。
b.歐洲的科學家宣布,他們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顆溫度和大小都與地球類似的適合生命居住的行星,可以說他們發現了真正的“第二地球”。
c.科學界認為:歐洲科學家公布的581c與地球相似的數據需要進一步核實,所以持“第二地球”說法的歐洲科學家的觀點是錯誤的。
d.科學界認為,581c上難以形成液態水,如果能形成液態水,那么這顆類地行星可能是一個過度的“水世界”,所以581c自身的條件可能不適合人類居住。
答案 d
十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近年來,地球氣候異常一直是人們的熱門話題。溫室效應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我們都知道溫室效應,就是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氣候暖化。那么超溫室效應是什么呢?
要解釋這個概念,我們得回到35億年前的地球。那時,如果你站在地球上,你也能看到太陽,不過,那個太陽與今日之太陽相比,會顯得較小,并且陰暗一些。太陽帶給地球的能量也少了25%左右。因此,當時地球應處于極低溫的狀態。但根據古氣候的研究,遠古時代卻很溫暖,一點也不寒冷。這種現象該怎么解釋呢?
這是一個經典的問題,涉及早期地球氣候的問題,由于供給地球大氣的太陽能量不足,便產生了這一個科學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薩根和馬倫提出一項假設,他們的假設稱為“超溫室效應”。他們認為,氨和甲烷這兩種氣體能非常有效地保留地表附近大氣層內的紅外線輻射。而且在遠古時代,大氣中這兩種氣體的含量非常高,正好彌補太陽能的不足,因此能維持地球的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