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看來,空間探索的第二個XX年,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一種不同的特點。由于磁層和行星際空間的一些基本問題尚未解決,這些領域當然仍將贏得人們很大的興趣,但是,登月和對金星、火星等遙遠空間的探測已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的事實,致使空間探索的重點正在轉向對月球、行星和太陽系其他天體的勘探。
這種勘探的第一階段必然有這樣一個特點,正如對地球上極地和其他難以到達區域的探測那樣,即詳盡的測繪應結合有關地質、地震、磁性、重力的觀測以及大氣層的觀測。不過如把這種研究方式運用到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去,人們將面臨著另一個問題,即這些天體最初是怎樣形成的。事實上近來許多有關空間探索的報告都以關于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猜測作為結束。由此看來,在不久的將來,這必將成為空間探索要集中解決的問題。美國國家宇航局早就宣稱,空間探索的主要科學目標是搞清楚太陽系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這的確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我們一直在力圖作出一種關于地球和相鄰星球如何“創造”出來的科學解釋。可以說,從哲學觀點來看,正像物質結構問題在本世紀前1/3時期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那樣,太陽系起源問題也將占據同等重要的地位。
太陽系如何形成的問題,已成了有著大量各執一詞的假設的論題。其原因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缺少足夠的物理基本知識,這些基本知識對于理解自然現象、判斷哪些過程可能發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在詳細討論太陽系起源和演變理論之前,有必要確定一下,任何一種這樣的理論應該有哪些一般的特征。過去人們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太陽周圍行星的形成上,這樣做產生的不幸后果之一,就是許多有關太陽系起源的理論都是以太陽本身早期演化史為基礎的,這個基礎非常不可靠,因為對于太陽和其他恒星如何形成的看法一直是有激烈爭議的。由于認識到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衛星與太陽的行星很相似,至少是一樣有規則,所以看來現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體周圍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論,要更為恰當些,而把研究行星的形成只看做是這個一般理論的一種應用。
對太陽系先后順序的研究常常被稱為宇宙演化學,然而這個詞還用在許多其他場合。由于太陽系起源的問題,本質上是主星周圍形成伴星這樣一種過程反復進行的問題,所以已建議采用“伴星演化學”這個詞。
導致太陽系形成的過程看來可能是(差不多得到普遍的贊同)初始的等離子體密集在中心天體的某個區域中,凝聚成固態塵粒。塵粒逐漸吸積成星胚,再進一步吸積,形成較大的星體。如果中心天體是太陽,就成了行星,如果中心天體是行星,就成了衛星。對小行星在伴星演化圖中的地位人們是有爭議的。這些小行星以前一般被認為是大行星爆炸后的碎塊,但是現在為數越來越多的論據認為,它們就是、或者至少類似于行星形成過程中的中間態。
(節選自《新華文摘》XX年第12期)
5.對“ 伴星演化學”及其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現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體周圍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論,而把研究行星的形成只看做是這個一般理論的一種應用。
b.由于太陽系起源的問題,本質上是主星周圍形成伴星這樣一種過程反復進行的問題,所以建議采用“伴星演化學”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