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c.農業起源的條件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地理、氣候的背景之外,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人類的聰明與智慧。
d.水稻和谷子的成功培育證明了越是自然條件差的高寒地區,越能培育出生長期短,易于貯藏的糧食作物。
答案 c
解析 a項推斷絕對化,“北方現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麥”證明了本推斷的錯誤;c項過于強調了人的聰明與
智慧,最主要的條件應該是“植物的基因庫”; d“條件越差越能培育”不符合文意。
六、(河北省石家莊市XX屆高三復習教學質檢(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20世紀90年代全球極端氣象災害比50年代高出5倍以上,未來全球極端氣象災害可能呈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
研究表明,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高溫條件下作物生育期偏短,生長量減少,可能會抵消全年生長期延長的效果。氣溫每升高1℃,我國水稻生育期將平均縮短7—8天,冬小麥生育期將平均縮短17天。生育期縮短,減少了作物通過光合作用積累干物質的時間,果實質量也會下降。
全球氣候變暖,我國農業氣象災害、水資源短缺、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程度都呈加劇趨勢。若多種災害同時發生或連片發生,將造成糧食生產能力嚴重降低,減產幅度會進一步加大。同時,氣候變化增加了土壤中水份、有機質和氮的流失量,加速了土壤退化和侵蝕,削弱了農業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氣溫升高,還將導致干旱地區降水量減少,土壤風蝕嚴重,沿海地區土壤蒸發量增加,土壤鹽漬化程度加重。
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大范圍持續性干旱成為農業生產的最嚴重威脅。我國每年因旱災平均損失糧食300億公斤,約占各種自然災害損失總量的60%。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國農作物干旱受災面積逐年增加。研究表明,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已經持續30多年的華北地區干旱問題在未來10多年內仍不會有緩解跡象。同時,南方雨量豐沛地區的季節性干旱也日益凸現。
全球氣候變暖也會給我國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有利因素。高緯度地區熱量資源將有所改善,喜溫作物界限北移,進一步帶動種植業的結構調整。在我國東北地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氣候增暖明顯,水稻種植面積得以北擴,以前是水稻種植禁區的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種植水稻。熱量條件的改善同時使低溫冷害有所減輕,晚熟作物品種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所增加。我國長江以北地區,特別是中緯度和高原地區作物適宜生長的日期提前,停止生長的日期延后,農業生產潛在的生長季節有所延長,使我國現行的種植制度和作物布局發生改變,復種指數提高。
總體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潛力下降、不穩定性增加。氣候變化也將使世界糧食總產下降、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增大。世界糧食儲備水平下降,將加大我國糧食進口的難度,依靠進口來彌補我國糧食產量不足的形勢不容樂觀。氣候變化和氣候異常通過影響糧食生產大國和主要糧食進口國的糧食產量變化,進一步影響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變化。
(原載《求是》雜志XX年第23期,有刪節)
5.下列關于全球氣候變暖對作物生長的影響,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