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5.從原文看,下列對“生物鐘”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ā 。
a.一種決定睡眠和覺醒的生物節律
b.體力、情緒與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節律
c.生物體中存在的周期性循環的生命節律
d.感覺饑餓、改變體溫的生命節律
答案 c
解析 abd三項都是生物鐘調控的某些具體方面,未抓住生物鐘的本質特征。
6.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對“生物鐘”的形成沒有影響的一項是 。ā 。
a.通過視網膜感受光與暗的視交叉上核
b.人體內松果腺所分泌的褪黑素
c.廣泛的外界信息的周期性變化
d.體內激素分泌、新陳代謝速率
答案 d
解析 d項是生物鐘發揮作用控制的兩個方面,與題干不符。
7.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生物鐘的研究可以在運動員成績的提高方面有所作為
b.生物鐘的研究可以為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提供幫助
c.生物鐘的研究可以自由改變人的生活與工作狀態
d.生物鐘的研究可以加深對人體細胞蛋白制造的認識
答案 c
解析 c項中“自由改變”這一說法有些夸大。
八、(08浙江)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眾所周知,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體系穩態延續的基本前提。但人類社會的活動由于受到價值定位的影響,總會對某些生物物種過分偏愛,而對另一些生物物種漠然視之,甚至對某些物種厭惡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體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種,在人類社會中總會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這種不公正性,首先表現為人類社會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種數量上比自然生態系統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現為不同物種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區別,而且無視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現為相互間的關系得按照人類的意志加以調控。這些特征體現了人類社會對地球生命體系的偏離。這樣的偏離積累擴大后,最終都會影響到地球生命體系的生物多樣性。
不同文化對生物物種的價值定位,完全屈從于相關民族文化穩態運行的需要,而這樣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對生物物種的價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約性。比較不同民族文化對生物物種的價值定位,其間也無規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農田化進程和作物種植、牲畜飼養的單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圍內文化輻合趨同演替的自然結果。要消除這些威脅,更好地維護生物多樣性,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類的食品結構必須盡可能多樣化,盡可能從更多的生物物種中獲取食物來源。而做到這一點的根本保證,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輻合趨同演替的背景下,人類生產食品的辦法也會日趨單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最為通行的作物保護措施就是化學農藥的使用。但任何化學農藥都會不加區別地消滅一切除作物和家養動物以外的生物物種,這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是不言而喻的事實。然而,隨著文化的輻合趨同,人類無法找到一種更好的化學農藥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成了一紙空文。
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另一個重要的威脅是化肥的濫用。人類在使用化肥時關注的僅是作物本身,對使用化肥的負面效應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會。化肥的使用對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個重大威脅,而這又會導致其他眾多生物的生存壓力。加上過量化肥對水體的污染,還會威脅到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輻合趨同的背景下,這些對生物多樣性的明顯威脅卻無法得到緩解與消除。工業文明的食物生產模式在這一背景下,被不加區別地大范圍推廣,這同樣會使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