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2.積累內化。
⑴自選詞語,由學生獨立完成。
⑵完成文后練習。
⑶搜集、積累體現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精神的資料,全班交流。
3.認字寫字。
(1)認讀生字。
①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含有生字的詞語或句子,畫出來多讀幾遍,鞏固識字。
②可以讓學生們討論后讓學生自由舉手,喜歡教哪個字就教哪個字。
③“開火車”認讀生字。
(2)學寫生字。
本課中的“帥、徐、婚、漆、祥”等字寫時要注意左窄右寬。“祥”的偏旁是“礻”不是“衤”。
在書寫“剝”這個字時要注意左寬右窄,并且這個字的左半部不要寫成“錄”而是“錄”的變形。
寫“革”這個字時不要將上半部寫成“艸”。
4.練習。
收集徐向前元帥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快樂讀書屋 八
清 貧
教材說明
〔解題〕
《清貧》是方志敏的遺作。
方志敏(1900—1935),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的創建人之一。江西弋陽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縣委書記、特委書記、省委書記、省軍區司令員、閩浙贛工農民主政府主席、紅十軍政委,1931年當選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1934年11月,率紅軍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途中遭國民黨反動派阻擊。1935年1月,在江西德興縣懷玉山隴首村與國民黨軍作戰時因叛徒魏長發出賣而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窩英勇就義。遺著有《可愛的中國》《獄中紀實》等。《清貧》是方志敏被捕后寫的一篇文章。
本文記述了被俘時兩個國民黨士兵搜身而一無所獲后,坦蕩地表白矜持不茍、廉潔奉公是共產黨員的美德。指出清貧、潔白、樸素是革命者戰無不勝的力量源泉。“清貧”,清白、貧窮,一無所有。本文用這個詞作標題,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表明本文寫共產黨員以恪守清貧為美。
〔結構分析〕
本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我”從事革命十余年,從沒有奢侈過。這一部分是開篇的議論,提出全文的主旨:清貧是共產黨員的美德。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寫被俘時被兩個國民黨士兵搜身的過程。這部分記敘得很具體。先寫兩個士兵認為“我”是共產黨的大官,能搜出錢財。再寫兩個士兵仔細搜身后,繼而用武器威脅仍找不到錢財。最后寫兩個士兵拿走一個懷表和一支自來水筆。這個事例證明共產黨員確實恪守清貧。這是從隨身所帶物品角度寫,是印證主旨的事例之一。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寫“我”家中也只有幾套舊汗褂褲和幾雙縫底的線襪。這是從家中財產角度寫,是印證主旨的事例之二。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寫清貧、潔白、樸素是革命者戰勝困難的原因。這是本文的總結。
〔語意理解〕
“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這在有些人看來,頗似奇跡,或認為夸張;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
這兩句話居于第1段中,闡明一個觀點,清貧是共產黨員的美德。這是開篇點明主旨。第1句是自我表白,革命多年一向清貧。第2句是并列復句,從正反兩方面談不同人對清貧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認為是奇跡或夸張;共產黨員認為這是美德。“有些人”概指國民黨反動派之流,他們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觀點出發,認為獲得錢財是人的本性,經手巨款而不貪簡直是不可思議。共產黨員則相反,搞革命不為發財,而是為天下百姓的解放,必須把有限資金用于革命事業,事業興旺、成功是革命者的心愿、本色。這兩句是本文中心所在。“奢侈”,花費大量錢財,追求過分享受。“頗”,很,相當的。“頗似奇跡”,非常像是奇跡。“矜持”,拘謹,拘束。“不茍”,不隨便,不茍且。“矜持不茍”,本文指約束自己,恪守清貧,不隨便放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