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寫作特點〕
1.線索清晰,步驟分明。
文章按事件的發展順序記敘,線索十分清晰,大致是:敵我態勢———布置伏擊———伏擊得手———白刃戰———戰斗勝利———戰斗意義。寫戰斗意義,也有條理,先寫戰斗勝利排除了人們對日軍恐懼的心理與認識上的錯誤,再寫戰斗勝利對抗戰軍民乃至我黨我軍的意義,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2.點面結合,可見戰斗全貌。
寫戰斗打響,先居高臨下地寫戰場全貌,再寫敵人動態、我軍的設伏與殲敵。既有整體鳥瞰,又有局部特寫。到第10自然段,干脆將視點聚焦在3營兩個連的戰斗上。這樣,從高到下,從面到點,從整體到局部,使讀者更容易把握戰場的全貌。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平型關大捷的戰斗過程和意義。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文中要求識的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
2.知道八路軍是如何取得平型關大捷的。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1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⑴學生讀文可采用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形式。
⑵可讓學生進行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將本次戰斗的時代背景簡要介紹給學生。讓學生理解題目中的“首戰”的意思。
2.讀懂內容,可采用分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弄清戰斗過程。
⑴戰斗開始時八路軍是如何將“口袋”兩頭封死,讓日軍進退不得的。
⑵當日軍要搶占制高點時,我伏擊部隊是如何與敵人進行頑強激戰的,從哪能看出戰士的英勇與無畏。
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朗讀。可選擇重點段落多朗讀幾遍。尤其是最后一段平型關大捷的意義,一定要讓學生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情感。
3.積累內化。
收集文中好詞好句,自主完成。
4.識字指導。
“綏”與“嘶”兩個字都是平舌音。“隘”讀“ài”不讀“yì”。
一個有缺口的饅頭
教材說明
〔解題〕
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抗擊日寇、保衛國土方面也進行了艱苦戰斗。本文講述的是發生在滇西戰場的一個小故事。一名國民黨軍隊的少校押送彈藥和食品上前線,途中遭遇饑民哄搶,少校曉之以利害,饑民又送回食品。文章歌頌了全國軍民同仇敵愾、團結抗戰的戰斗精神,贊揚了中華民族以大局為重的美德。
〔結構分析〕
本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23個自然段,可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寫戰場形勢,中日兩國軍隊在惠通橋兩岸擺開決戰架勢。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寫少校受命押送食品和彈藥的車隊運往前線。
第三部分(第7~18自然段),寫途中發生饑民哄搶車上饅頭的事件。第7自然段寫饑民搶吃饅頭,這是事件的發生;第8~10自然段寫大胡子少校與押車的官兵欲彈壓饑民時,發現一個餓得只剩一口氣的女孩,心靈震動,給饑民下跪,請求饑民停止哄搶,這是事件的發展;第11~18自然段寫饑民深明大義,主動放回饅頭并幫助車隊前進。這是事件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寫一周后,少校再回到事件發生地時,小女孩已餓死。這是事件的結局。
第五部分(第23自然段),寫34年后,希望這個有缺口的饅頭對今天孩子的心靈仍會有震撼作用。
〔語意理解〕
“血色黃昏,硝煙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