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結構分析〕
本文共5個自然段,從內容上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對卡爾•施密特作簡要介紹。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完整地記敘卡爾•施密特所作報告的特殊時間、地點及起因。這是事件發生的過程。第2自然段寫卡爾•施密特在實驗室里專心研究美洲巨型毒蛇,交代了事件發生的背景。第3自然段寫老科學家不慎被毒蛇咬傷。第4自然段,具體寫老科學家在知道自己將要死去的情況下,決心為人類留下人被毒蛇咬傷后的感受與生理反應的資料,于是,他忍受劇痛頑強做記錄。第5自然段寫老科學家將“實驗”記錄一直記到停止呼吸,也寫了老科學家這份記錄在醫學史上的重大意義。
〔語意理解〕
“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著名的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是千千萬萬為科學事業捐軀的人中的一個。”
句子用“芝加哥”起首,點明卡爾•施密特是美國的科學家,“血染的實驗報告”寫于美國的芝加哥。“捐軀”,為崇高的事業犧牲生命。科學事業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偉大事業,是造福于人類的事業,因此是崇高的事業。科學研究總有風險,輕則損財傷身,重則失去生命。歷史上偉大的正義的科學家都是敢擔風險的人,他們為科學甘愿奉獻,不怕犧牲。卡爾•施密特也是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
“這條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籠子中,像盤著的繩子,足有五六圈兒,小小的腦袋抬得高高的,細長的舌頭不時吐出來,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懼的兇光。”
一句話具體勾勒出巨型毒蛇的兇猛形象。3、4、5分句寫毒蛇之大,在籠子中盤五六圈兒,說明蛇體很長。蛇的大小與蛇身長短有關,體長則型大,型大則力大,力大則兇猛。第6、7、8分句描繪毒蛇之兇。它被關在籠中也不安分,時刻準備攻擊人類。蛇的視力不強,它了解周圍情況主要憑長舌。蛇的舌頭神經極其敏銳,能準確感知周圍物體的性質、大小、遠近,為其捕食、進攻作出判斷。“不時”,時時,經常不斷地。這條籠中的巨蛇,高抬頭,頻吐舌,正是它判斷周圍情況的表現,是隨時準備進攻的表征。蛇大,毒大,力大,又時刻準備進攻,自然其眼睛給人兇惡的感覺。對蛇兇惡形象的描寫,為下文老科學家被蛇咬傷做了鋪墊。蛇這樣兇惡,自然危險四伏,靠近者隨時有被傷的可能。老科學家全然不顧,甚至還拿著它觀察,抽蛇血化驗,為科研事業他毫無畏懼。
“施密特先生覺得傷口劇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體不能動彈,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的毒主要在蛇牙。毒蛇咬人時,咬壞肌肉,同時放出毒液。蛇毒多為神經性毒液,毒性強。蛇毒進入血液,先麻醉神經,使人身體不能活動,繼而使身體器官喪失功能,最后腦部充血而死亡。施密特作為研究蛇的動物學家,當然懂得這些常識。當他感覺到傷口劇疼,四肢麻木時,清楚自己中蛇毒了。
“他想:‘完了,難道就這么死去嗎?不!我應該再做些什么……’”
這幾句關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寫,真實地刻畫出老科學家犧牲前的心態。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電話后,他又知道沒人能救他,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實踐鍛造出的堅毅、奉獻的品格使他臨危不懼。他認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實驗———用自己身體作實驗品進行“蛇咬傷生理反應”的課題實驗。于是他果斷而堅定地在心中說“不”,要“再做些什么……”,這里用省略號,其意雖未言明,卻使人明了,就是記錄蛇咬傷后的生理現象與感受,為后人留下研究資料。這些心理,是老科學家堅持記錄直至犧牲的強大的內驅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