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這篇文章沒有專門的抒情段落,也少有抒情句子,但作者藝術的煉句功夫使文章語句中充滿了“情”。作者是飽含感情記敘、描寫的,每句話都讓人體驗到情之所在。如,寫面對饑民搶吃饅頭時少校的表情與動作,讓人體會到少校的“怒”與“不忍”之情;寫無比饑餓的女孩搶吃饅頭的樣子,讓人體會到女孩的可憐;寫少校面對饑民的動作和語言,讓人體會到少校的俠骨柔腸;寫女孩對少校說的話與交回饅頭的行動,讓人體會到女孩在個人饑餓與民族大義間權衡后的抉擇。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抗戰中軍民是如何以民族大義為重,同仇敵愾,抗擊日寇的。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文中要求識的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1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⑴本文內容較長,情感較為豐富。學生一讀就容易產生對小女孩的同情和對前方抗日將士的崇敬。加之有前面三篇課文的學習作為鋪墊,可以較為自然地激起學生對當時全國軍民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同仇敵愾、保家衛國情感的理解與尊敬。例如,大胡子少校要為饑民跪下,是因為他知道那些饑民也已經幾天沒有吃東西了,但是前方的將士為了抗擊日本鬼子更是四天沒有吃飯,更需要這些食品。大家在如此饑餓的情況下,又將抓到手的饅頭默默地放回車上,是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才能過上安寧生活。當大胡子少校和耿師長站到尤小翠的墳前時心里會想,一個多么好的孩子就這樣被餓死了。她是為了祖國的勝利而死的,是為了前方的戰士能夠吃飽了打鬼子才死的。一個幼小的女孩想的也是戰斗的勝利,祖國的解放。今天他們來就是想讓她好好吃一頓饅頭,可是她卻被餓死了,是因為日本鬼子的入侵才被餓死的。因此他們此時一定對日本鬼子充滿了仇恨,對小女孩的死產生敬佩。這些內容都應讓學生仔細體會,然后再品讀,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本課可以先從解題入手,為什么會有“缺口”?誰留下的“缺口”?
然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讀。由于文章篇幅較長,一定讓學生讀通讀順才可以進行討論。
⑵討論可主要研究以下幾方面:大胡子少校為什么要為饑民跪下?大家在如此饑餓的情況下,為什么又將抓到手的饅頭默默地放回車上?當大胡子少校和耿師長站到尤小翠的墳前時心里會想些什么?你們此時心情如何?這些都應要求學生進行細細地品味與咀嚼。
最后還可以將想到的寫一寫。
2積累內化。
在文章中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的語句。
3.識字指導。
“觸、栓、搐、振”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資料
〔惠通橋〕惠通橋始建于明朝末年,初為鐵鏈索橋。它位于滇緬公路(中國段)600千米處,是連接怒江兩岸的唯一通道。1936年,新加坡華僑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資,將舊橋改建為新式柔型鋼索大吊橋。吊橋全長205米,跨距190米,由17根巨型德國鋼纜飛架而成,最大負重7噸。至1977年新建鋼筋水泥大橋落成通車,吊橋退役。
〔惠通橋阻擊戰〕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攻陷我國云南的畹町,然后直逼滇緬公路的咽喉———怒江上的惠通橋,企圖打開通向昆明,威脅重慶的通道。這時國民黨的36師奉命日夜兼程乘汽車趕赴怒江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