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愛迪生離開了學校,可是并沒有離開學習。他讀了很多書,而且讀得很認真。更重要的是:無論什么事情他總想親自動手試一試。”
這兩句話是下文的總領句,概括了愛迪生創造發明獲得成功的原因,即知識的積累與實踐經驗的積累。第1句寫他認真學習。第2句,進一步指出愛迪生的又一個性:愛親自動手試驗。這兩句講明,書本學習必須與實踐研究相結合,這樣,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快速增長才干。
“接二連三的打擊,都沒有能影響愛迪生許多新想法的不斷產生和繼續搞試驗的決心。”
“接二連三”,一個接著一個,形容連續不斷。“接二連三的打擊”,概括了前文講的動手試驗而出的許多亂子。這些亂子破壞性大,傷害身心健康,甚至會鬧出人命。一般人可能“吃一塹長一智”,消極地面對教訓,從此安分守己,不再冒險了。而愛迪生毫不畏懼,這些“都沒有能影響”他不斷產生“新想法”,“繼續搞試驗的決心”。愛迪生確實有科學家的素養:具有為了實現理想敢冒風險,堅韌不拔與不懈探究的精神。這是他成功的“秘訣”。
〔寫作特點〕
1.用兩組故事表現主人公的品格。
文章不直說愛迪生的優秀品格,而是通過故事來表現,而且是組織了兩組故事。第一組只一個故事,表現他好奇愛問的個性。他竟然把老師給問怒了,足見問的問題多而范圍廣。第二組寫4個故事,刻畫了一個天真、可愛、肯動腦又大膽的頑童形象,贊美了他敢于實踐、敢于探究的品格。這種組織材料的方式使文章多角度、多側面地表現了愛迪生的品格全貌。
2.排比與設問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文章表達效果。
文章一開頭便把排比與設問綜合起來使用,“當你晚上……當你和同學……你可知道……?”接著自答:“它們都是一個名叫愛迪生的美國人發明的”。第2、3自然段設問“這個大發明家是哪所大學畢業的呢?”自答:“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設問合乎常理,自答卻出人預料,于是創造了一個懸念,文章變得曲折生動,扣人心弦。
3 盲童的畫
教材說明
〔解題〕
《盲童的畫》是鐘子芒寫的一篇觀畫隨筆。文章寫“我”在觀看少年兒童畫展時看到一幅盲童畫的畫兒,透過畫面,觸到了盲童的心。文章中表達了作者對盲童的深切理解:他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同時也贊頌了祖國對殘疾兒童的關愛。
隨筆是表現作者所見、所聞、所感的一種散文。一般都短小精悍。本文就是作者在觀看少年兒童畫展時,為盲童的畫打動,產生奔騰的情感后寫就的。
文題《盲童的畫》是一個偏正詞組,中心詞語是“畫”。作者就畫引申,借盲童的“畫”,抒發觀“畫”之所感,頌揚祖國及熱愛生活的盲童。“盲童”,失去視力的兒童。
〔結構分析〕
這篇文章共6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我”在少年兒童畫展上看到一幅盲童畫的畫。第1自然段寫看到盲童的畫。第2自然段寫盲童畫的內容。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寫“我”觀畫的隨想。先寫“我”透過畫面觸摸到盲童的內心,想到盲童作畫時的情形。再抒發強烈的情感,盛贊盲童的品格與祖國對盲童的人文關懷。
〔語意理解〕
“從這里走過的人,都會仔細地看看這張沒著色彩的極簡單的畫,有的人還凝視很久。”
這句話描述了人們對盲童畫的關注。“凝視”,注意力集中,聚精會神地看。作者在“畫”前加兩個修飾成分,一是“沒有色彩”,一是線條“極簡單”。這是在強調畫技藝并不高明。但就是這樣的畫卻讓所有人“凝視”,足見其畫之特殊。這句話是總領句。一句話引出下文的兩種“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