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9 賣火柴的小女孩
教材說明
〔解題〕
這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安徒生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幼年時因家境貧寒而未進過正規學校。14歲時,去哥本哈根打雜,在他人幫助下才正式上學。17歲發表詩劇。1835年開始寫童話,一生共寫童話168篇。他的童話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被譯成80多種文字。
《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于1846年,當時丹麥已由法國附屬國淪為英國的附屬國。丹麥人民在本國統治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下,生活極端悲慘和痛苦。作者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寫一個賣火柴的窮女孩在圣誕節之夜被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反映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文題是一個偏正詞組,中心詞語為“小女孩”。女孩原本指女性小孩,年齡不大,在這里又加“小”修飾,強調女孩年齡太小。盡管年齡很小,仍然要出來叫賣,更突出其家庭貧困。當時的丹麥,人民生活極端痛苦,不少小孩不得不上街賣小物品,小女孩賣火柴是較常見的。
〔結構分析〕
本文共13個自然段,分三部分寫小女孩在大年夜上街賣火柴而凍死的過程,即“賣火柴”“擦火柴”“凍死街頭”。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寫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這一部分,作者描繪了一個美麗可愛又可憐的女孩形象。寫小女孩可憐,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從打扮上看,她在冷天里仍光頭赤腳;二是從活動上看,在大年夜,她仍沿街叫賣;三是從家庭上看,她賣不出錢,不敢回家,缺少家庭溫暖。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寫小女孩擦火柴取暖所看到的種種幻象。這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小女孩共擦5次火柴,看到5種幻象:第一次擦火柴是想暖和凍僵的小手,看到了燒得旺旺的大火爐;第二次擦火柴,她看到冒著香氣的烤鵝;第三次擦火柴,她看到美麗的圣誕樹;第四次擦火柴,她看到慈愛的奶奶;第五次擦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最后她和奶奶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寫小女孩被凍死了。
〔語意理解〕
“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雪花落在她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
這兩句話是描寫小女孩的外貌,表現小女孩的家庭生活狀況及悲慘的處境。第1句話寫小女孩在賣火柴時的外部形象,只寫了兩點:“光著頭”“赤著腳”。“赤”即光著,“赤腳”就是光著腳。“光著頭”并非指沒有頭發,而是指沒戴圍巾,也沒戴帽子。前文寫“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在這樣情況下女孩卻光腳光頭,足見其家境貧寒,小女孩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令人心寒、難過。后一句寫小女孩的美麗可愛,是從頭發的顏色和形狀上寫的。金黃頭發打著卷又披在肩上,是多么漂亮可愛。這與前句聯在一起,構成一種反差,漂亮的女孩卻沒得到應有的重視與關愛,反而飽受饑寒的折磨。女孩都愛美,但這個女孩“沒注意這些”,難道她失去了愛美之心嗎?不是。溫飽都無法保證,哪里顧上“美”呢?
“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