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寫盤古死后澤被后人,仍造福于人類。這是故事的結尾,盤古不僅開辟了天地,而且把一切獻給人類,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更有利于人類生存。
〔語意理解〕
“傳說世界在最古、最初的時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像個巨大的雞蛋。”
“混沌”,傳說中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團的景象。《莊子•應帝王》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南海的天帝叫 ,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混沌沒有七竅, 和忽便用爺子、鑿子給混沌鑿七竅。一天鑿一竅,七天鑿了七竅,結果混沌卻死了。這個故事雖滑稽,卻已包含開天辟地神話的概念。后來的傳說中,混沌被丑化了。比如《神異經》說混沌是個像狗又像人熊的野獸,是個“睜眼瞎”。他抵觸有德性的人,卻對惡人服服帖帖。可見,人們對與黑暗差不多同義的混沌大無好感。本故事用這一句開頭,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表達人們對黑暗的厭惡,對光明的追求。
“天地的開創者盤古,就孕育在這個大蛋里。”
本故事中的盤古是作者綜合以前諸多故事創造出來的。中國南方瑤、苗、黎等民族流傳的故事中把“盤瓠”兩字音轉為“盤古”。盤古開天辟地,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推尊。傳說南海有綿亙三百里的盤古墓。又說有個盤古國,一國人都以盤古為姓。
“隨著一聲巨響,蛋里輕而清的陽氣,逐漸上升,變成了藍藍的天;重而濁的陰氣逐漸下沉,凝成了大地。”
“陰”和“陽”最初的意義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古代哲學家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比如,《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肯定陰陽的矛盾勢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經》把陰陽交替看做是宇宙的根本規律。《莊子》體現道家學派觀點,把世界之初解釋為陰陽混沌,是盤古將混沌劈開,陰陽割離。陽氣輕而清,自然上升為“天”,陰氣重而濁,自然下沉為“地”。
“剛劈開的天和地,相距是很近的。盤古只得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支撐著,不讓天地合攏。”
盤古劈開天地,這是他創造世界的第一步。因為天地分開前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剛劈開也有重合攏的趨勢。如不采取措施,則前功盡棄。另外,剛劈開的天地“相距很近”,天地空間太小,自然人們生活不會舒暢。從以上兩點考慮,盤古必須設法阻止天地合攏。“只得頭頂著天、腳踩著地”,用身體當做支撐物去支撐。為了光明,為了人類的生存,盤古以血肉之軀奮力支撐著天地,他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故事到這里已為人們塑造出一個壯麗的巨人形象。
〔寫作特點〕
塑造了一個富于民族風格與民族精神的英雄。
中國神話的主要特點,往往是贊美了一些英雄人物為實現某種理想,敢于斗爭、勇于犧牲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和傳統美德。本文是體現這一特點的代表作之一。文中的盤古,是中國人心目中理想的英雄。為人民謀幸福的宏大理想,使他奮斗不息,他用自我犧牲去抗擊死亡,將自己全部血肉與靈魂奉獻給了一個光明、美好、可供后人自由共生的新天地。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
3.讀懂課文,體會盤古獻身的精神,培養想象力,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