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1.讀題釋題。
(1)板書課題。可以讓學生說說‘清貧’是什么意思。
(2)質疑引趣,導入正文。
引導學生說一說課前查到的有關“方志敏的”資料,了解他是個掌管革命財物的“大官”,同時告訴學生文中所說的清貧的人就是這個管錢的“大官”,竟然會身無分文,以此設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讀書交流。
(1)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什么事。
(2)說一說讀完本文后你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方志敏同志的“清貧”都體現在文中的哪些地方?從中讀懂了什么?
先由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然后每個小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來回答。做到生生交流、組組交流、全班交流。
3.朗讀感悟。
(1)讓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同桌互讀,或是分段朗讀,將課文讀通讀順。
(2)學生找自己的小伙伴來分角色朗讀,注意要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從而體會方志敏的高大形象。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人物品質,可以加上學生的想象用恰當的動作表演。
(3)通過朗讀,再一次感受方志敏的“清貧”后,讓學生們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檢查識字。
“嚇”是多音字,既讀hè(威嚇、恐嚇)又讀xià(嚇了一跳)。
5.課后鼓勵學生講一講知道的方志敏同志的其他故事。
林則徐求雨
教材說明
〔解題〕
本文是一篇寫歷史名人林則徐為官清廉的故事。文章記敘了林則徐巧妙地制伏手下官吏為百姓募錢購糧的事,贊揚了林則徐關心百姓、懲治腐敗、清正廉潔的品格與足智多謀的辦事謀略。
林則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嘉慶十六年中進士。他有政治遠見,關心國家前途與百姓疾苦。任東河河道總督時曾修治黃河,任江蘇巡撫時又修白茆、瀏河等水利工程。1838年在湖廣總督任內,禁止鴉片,成效卓著,是禁煙派代表人物。鴉片戰爭爆發后,他嚴密設防,使英軍在粵無法得逞。因受投降派誣陷被革職,赴浙江籌劃海防,不久充軍新疆。后起用為陜西巡撫,擢云貴總督,因病辭職回原籍。1850年起任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鎮壓農民起義,在途中病故于潮州普寧縣。著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等。
文題《林則徐求雨》是一個主謂詞組,點明主人公和事件,概括了本文主要內容。“求雨”,請求上天降雨解旱。過去,受迷信思想影響,遇久旱不下雨,人們認為是上天的懲罰,于是舉行儀式,祈求上天憐憫降雨解旱。
〔結構分析〕
本文共11個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大旱之年,林則徐向官員募錢買米賑災,官員不肯捐錢。這是林則徐“求雨”的原因,提出了捐錢買米這個問題。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寫林則徐率眾官員設壇求雨。這是林則徐“求雨”的過程,實際上是捐錢買米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這部分是本文重點,反映林則徐處理問題的高超藝術。先對官員提出求雨前的要求:沐浴吃素,誠心誠意。再讓眾官在烈日下暴曬。接著讓眾官飲茶引發嘔吐,檢驗嘔吐物。最后揭露眾官只知享受,不關心百姓疾苦的丑行。可見,林則徐“求雨”實際是為百姓募錢。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寫眾官又慚愧又害怕,愿意捐錢。這是林則徐“求雨”的結果,捐錢買米這個問題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