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快樂讀書屋 三
做 毽 子
教材說明
〔解題〕
這是汪曾祺寫的回憶自己小時候動手做毽子的文章。文中寫了做毽子的一般程序及做毽子使用的材料,尤其細致地寫了做毽子使用的雞毛如何選用,什么時間選拔雞毛,怎樣拔雞毛。文章把做毽子寫得饒有興趣,寫出了那個時代的童心童趣與童情,表達了對這種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自己制作玩具的活動的欣賞和贊美。
〔結構分析〕
本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做毽子使用的材料及過程。使用的材料是:兩個小銅錢、鵝毛管、雞毛。制作過程是:①把兩個小銅錢疊在一起,用布縫實成為毽托。②毽托一面縫一截鵝毛管。③鵝毛管中插雞毛,使之向上直挺。
第二部分,重點寫雞毛的選用。做毽子選用雞毛是關鍵一環,選活的公雞的雞毛做成的毽子不僅美觀,而且毛莖柔軟、有彈性,踢起來飄逸瀟灑。文章提出選雞毛的幾個標準與辦法:①要選用公雞毛。②要選用活公雞的毛。③要選五彩的大活公雞的毛。④要在入冬時拔雞毛。⑤或明著向人家要,有時偷著拔。
第三部分,寫自己動手做毽子是一件樂事。
〔語意理解〕
“鵝毛管如果不易得,就把雞毛直接縫在毽托上,把雞毛根部用線纏縛結實,使之向上直挺,這和插在鵝毛管中相比踢起來尤為得勁。”
前兩句寫了做毽子的選料及過程,提到毽托上要插鵝毛管,鵝毛管中插雞毛。但是,不是誰家都養鵝,因此不能輕易找到鵝毛管。做毽子的欲望促使兒童另辟新路,于是創造出將雞毛直接縫在毽托上的辦法。本句寫出這種辦法的具體操作。第3、4兩個分句交代了操作的注意事項,一要纏縛結實,二要向上直挺。纏縛結實,踢起來才不會因受力而使毽體散開,毽子用得才長久。雞毛向上直挺毽子才美觀、穩定而有彈性,踢起來才穩定、灑脫。什么是“鵝毛管”?鵝的翅膀或尾巴上長而硬的羽毛叫翎毛。將翎毛攔腰剪斷,取下部長而硬的無絨毛部分,就成了鵝毛管。沒有鵝毛管的毽子實際上不如有鵝毛管的毽子美觀、好用,但在無奈情況下將雞毛直接縫纏在毽托上也是可以的。這是在困境中自己想出來的辦法。孩子們在材料短缺的情況下終于能制成毽子,心情格外好,所以說“踢起來尤為得勁”。
“雞毛須是公雞毛,用母雞毛做毽子的,必被人笑話,只有剛學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這么干。”
這里強調做毽子的雞毛應選公雞毛,否則,如選母雞毛就被人笑話。為什么?最后一個分句做了回答:剛學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這么干。
“活雞毛做毽子毛莖柔軟而有彈性,踢起來飄逸瀟灑。”
這個句子講用活雞毛的好處。“飄逸”,自然灑脫,與眾不同。“瀟灑”,自然大方,有韻致,不拘束。兩個詞連在一起,描寫踢毽子動作形態上與眾不同,神情風貌上很有韻味。這都是由于使用活雞毛做毽子的緣故。
“入了冬,正是公雞肥壯、羽毛豐滿的時候,孩子們早就‘瞄’上誰家的雞好了,有時是明著跟人家要,有時趁沒人看見,摁住一只公雞。噌噌,拔了兩把毛就跑。”
雞與其他禽類一樣,都有適應外界環境的生理功能。雞在入冬前長得肥壯,羽毛更豐滿,以抵御嚴寒,所以,這時的雞毛質量更高。“瞄”,把視力集中在一點。“瞄上”,就是盯住自己要找的好公雞這個目標。農家孩子可愛而頑皮。做個毽子,用不了多少雞毛,明著向人家要,大都會給的。即或偷著摁住公雞拔兩把毛,也不為過。這一句寫出選公雞毛的時間與辦法,勾畫出農家孩子的調皮、活潑與純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