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3 歌詞兩首
教材說明
松花江上
〔解題〕
《松花江上》是張寒暉寫的一首歌的歌詞。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戰歌曲。歌曲用悲愴的旋律訴說了故土淪喪的悲慘遭遇,控訴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暴行,表達了抗擊日寇的決心與早日收復失地的期望。
《松花江上》發表后,強烈地觸動了中國人的亡國之痛,歌聲所至,莫不 。此歌迅速在全國傳唱,悲愴的旋律震撼人的心靈,也喚人猛醒。
〔結構分析〕
這首歌詞共21行,依內容與感情脈絡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6行),懷念淪陷的故土。寫流亡的東北民眾訴說家鄉的美麗富饒。
第二層(第7~14行),訴說流亡的凄苦,有家難歸。寫“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民眾滿懷家鄉淪陷的哀痛與逃亡生活的凄苦。
第三層(第15~21行),呼喚光復。用感慨的發問,向故鄉和親人發出急切的呼喊,渴望收復失地,光復故土,返回家園。
〔語意理解〕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這3行歌詞滿懷濃重的鄉戀之情,訴說家鄉的美麗富饒。東北是我國原大行政區名,1949年設置,當時轄遼東、遼西、吉林、黑龍江、熱河、松江六省和沈陽、鞍山、本溪、撫順、旅大五市(后增設長春、哈爾濱兩市),1954年撤銷。歌詞所說的東北,指現在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松花江是黑龍江最大的支流。上段稱第二松花江,源自吉林省東南中朝邊界的白頭山天池,向西北流到扶余縣與嫩江匯合后稱松花江,折向東北流經黑龍江省南部,在同江縣境內入黑龍江。全長1840千米,流域面積54.56萬平方千米。本句采用借代修辭格,借松花江代指故鄉,借森林、煤礦、大豆、高粱,代指發達的工業、農業,概說家鄉的美麗富饒。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這3行歌詞訴說故鄉除美麗富饒外,還有令人牽腸掛肚的親人。“同胞”,本指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這里引申為同一國家的人。“衰老”,因年老而體力衰弱。第1行重復本詩的首句,突出思戀家鄉的情感,第2、3行轉入對人的懷戀,懷戀所有的鄉親,更懷戀年老體弱的父母。
前3行歌詞訴說流亡者懷戀故鄉的土地,后3行歌詞訴說流亡者懷戀養育自己的親人。這六行歌詞由物到人,表達了對故鄉的熱愛,對親人的懷戀,抒發了漂流他鄉的苦痛之情,為下面渴望回故鄉做了鋪墊。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這4行歌詞訴說流浪的原因,是“九一八”事變使“我們”土地淪喪,“我們”才流浪。“九一八”,即指“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規模武裝侵略中國東北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晚10時20分,日本軍隊在南滿鐵路上埋下炸藥包,炸毀了一段鐵路。隨即日軍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襲擊日軍,制造了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的口實。由于東北軍執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使區區700名日本關東軍勢如破竹般從西面、北面攻破北大營防線。9月19日,日軍占領沈陽,同一天,長春、安東、營口相繼陷落。在短短幾個月內,東三省全部淪陷。日軍在淪陷區大肆燒殺搶掠,東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九一八”反復兩次,表明這個日子對東北人民是何等的刻骨銘心,這是國家的恥辱,這是民族的恥辱!就是“從那個悲慘的時候”,東北人民面對日軍的鐵蹄,軍隊不抵抗,手無寸鐵的鄉親只能“脫離家鄉”,“拋棄”“無盡的寶藏”,背井離鄉,流浪關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