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3.知識窗。
本次知識窗是介紹抗日戰爭中的幾件大事。可以先讓學生讀一讀這幾件大事。再指名介紹一下這幾件大事的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有關抗戰的知識。
4.大家一起來。
本次活動是配合本單元主題設計的。活動內容是搜集抗日資料,然后全班交流。
具體要求:
⑴課前自行搜集或小組搜集資料。
⑵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
力爭使材料系統有條理,豐富具體。時間、人物、地點等介紹清楚。
⑶小組合作完成,編輯成冊供同學閱讀。
⑷師生共同欣賞、評議。
此項活動要量力而行,不應對學生提過高的要求,但對于有創意的學生應給予鼓勵。活動應充分體現集體的智慧與合作精神,教師對學生的勞動過程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第三單元
本單元的主題是“童年趣事”。編有主體課文《捅了馬蜂窩》《渡河少年》,“快樂讀書屋”中編有《做毽子》和《讀不完的大書》。通過學習這幾篇富有童心童趣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在重溫兒時舊夢中愉快地學到相應的語文知識。在“能說會寫”板塊中編有“編一出小劇演一演”和“童年趣事”等口語交際和習作。“語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語言積累、知識介紹和聽記訓練等內容,這些內容具有擴展性、學科間的關聯性和實踐性。
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堅持語文課的特點,要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回顧成長的歷程,體驗一下成長的快樂。
5 捅了馬蜂窩
教材說明
〔解題〕
本文是蘇聯作家瓦•切爾內紹夫寫的一篇記敘文。文章以清新的格調記敘了“我”在童年時代經歷過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在“我”7歲時,爺爺和爸爸帶“我”去打野鴨。“我”趁大人去找小船時,受到了村里孩子的刺激與捉弄,受虛榮心理的驅使,冒險用長竿子捅了馬蜂窩,結果被馬蜂蜇得臉都變了形,闖了大禍。文章寫出了純真的童趣和孩子好奇的心理,贊揚了兒童在做了錯事后,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的做法。
〔結構分析〕
文章按事情發生、發展與結局次序記敘的,共10個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爸爸和爺爺答應帶“我”去打野鴨。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寫發現了馬蜂窩。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寫捅馬蜂窩的過程。這部分寫了村里的孩子出于對“我”這個外來人的排斥,進而采取了惡作劇的手法,步步緊逼地在“敢”字上做文章,傷害“我”的自尊心,最后迫使“我”這個不知道捅馬蜂窩嚴重后果的外來人拿起了竿子,干了蠢事。這時他們捉弄“我”的目的已經達到。危險已經降臨,他們又善意地提醒“我”“快逃命”,這說明村里孩子的做法雖然很過分,但他們搞的還是孩子式的惡作劇,并無惡意。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至篇末),寫捅馬蜂窩的結果。“我”被馬蜂蜇得很重,臉都腫變形了,同時對這次行動進行反思總結。
〔語意理解〕
“我7歲的時候,爸爸和爺爺答應帶我去打野鴨,這是我懇求了很久,他們才答應的。”
“野鴨”,一種鴨科動物,屬鳥綱。野鴨體形差異較大,通常較家鴨小。趾間有蹼,善游水。多群居在湖泊中,雜食或以植物為主食。肉可食用,羽毛可制絨,是重要的經濟水禽。打野鴨要到有湖泊、河流的大自然中去,對兒童有巨大的吸引力。“懇求”,誠心而殷切地請求。打野鴨要到野外湖泊去,很艱苦,也有一定的危險,當然大人不愿帶兒童去。但這一活動的冒險性與獵奇性強烈地吸引著“我”,使“我”不斷“懇求”大人。“我”“懇求”“很久”,大人才答應帶“我”去打野鴨。這次打野鴨的機會真是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