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第一層(第2~3自然段),寫紅毛毯的故事始于1931年,是董振堂將軍送給朱德的。
第二層(第4~9自然段),寫紅色毛毯跟隨周恩來解決“西安事變”。
第三層(第10~12自然段),寫紅色毛毯跟隨朱德南征北戰。
〔語意理解〕
“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里,珍藏著一條紅色的毛毯。這條毛毯已經很舊了……凝結著同志愛、軍民情。”
此句概括寫出了這條紅色毛毯的珍貴之處。“珍藏”是認為有價值而妥善收藏的意思。珍藏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里,說明了這條毛毯絕非普通的毯子,它的身上一定記載了不平凡的故事,它見證了中國革命的歷史。“輾轉千里,凝潔著同志愛、軍民情”是對下文故事的高度概括。輾轉,經過許多人的手或經過許多地方。下文所述毛毯的故事,卻是圍繞“輾轉”、“同志愛”、“軍民情”來展開的。可見本段是全文的總起段。
〔寫作特點〕
1.采用總起分述的方式結構篇章,結構整齊,層次分明。
2.于平實的文字中蘊涵深刻的感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資料
〔董振堂(1895-1937)〕 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字紹仲。直隸新河(今河北)人。保定軍校第九期畢業。曾在西北軍任旅、師長。參加過北伐戰爭。1931年在任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第七十三旅旅長時,率部在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第十三軍軍長,第五軍團軍團長、軍長等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長征。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后在甘肅高臺與國民黨作戰時犧牲。
〔起義〕 背叛所屬集團,投到正義方面。
〔西安事變〕 指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兩將軍在西安扣押蔣介石,要求聯共抗日的事件。中國共產黨從中調解,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條件下釋放了蔣介石。
〔談判〕 有關方面對有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進行會談。
〔炯炯有神〕 形容目光明亮有神采。
〔窯洞〕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就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供人居住。
〔蜷縮〕 蜷曲而收縮。
〔匪徒〕 危害人民的反動派或壞人。
〔殊死〕 拼著性命,竭盡全力,決死。
〔殷紅〕 帶黑的紅色。殷(yān)。
〔鄧穎超〕 周恩來的夫人。
〔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突然向我國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駐軍進攻,駐軍奮起抗擊,抗日戰爭就此爆發。這次事變叫做七七事變,也叫盧溝橋事變。
〔風塵仆仆〕 比喻旅途辛苦勞累。
〔康克清〕 朱德的夫人。
3 楓 葉 如 丹
教材說明
〔解題〕
丹為紅色。楓葉如丹指楓葉紅了,暗喻著真正成熟與美的世界。本文為袁鷹的一篇散文。袁鷹,原名田鐘洛,1924年生。江蘇維安人。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文學創作,以散文影響最大。歷任《世界晨報》《聯合晚報》《新民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等報的編輯、記者,寫了很多雜文、散文、小說、詩歌。迄今為止,已出版文學創作、評論隨筆集子約40多種,散文集、兒童文學作品多次獲全國性優秀文學獎。其散文集有《第一個火花》《紅河南北》《第七個春天》《風帆》《悲歡》《天涯》《運行》《京華小品》以及《袁鷹散文選》等。他的散文題材廣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景,一事一物,都反映了社會的人情風貌,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在藝術方面,其散文深含著詩的因子,具有詩的聯想、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充滿詩情畫意。